近日,一则来自科学界的重磅消息引发关注——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壤样本中发现了罕见的陨石撞击残留物。这一发现不仅为太阳系物质迁移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更可能揭开月球水资源起源的新篇章。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科研人员将目光聚焦于一种特殊的太空来客——CI型碳质球粒陨石。这类陨石因其富含水分和有机物而备受关注,但在地球上却极为罕见。原因在于地球浓厚的大气层会在陨石坠落过程中将其烧蚀殆尽,而活跃的地质运动更会抹去残留痕迹。相比之下,月球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保存陨石信息的天然宝库:无大气层的保护使陨石撞击痕迹得以完整保留,稳定的地质条件则让亿万年前的撞击记录清晰可辨。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主导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成功识别出CI型陨石撞击后形成的残留碎片。这些碎片源于母体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时经历的高温熔融与快速冷却过程。研究团队还据此开发出新的物质识别方法,能够更精准地辨别地外样品中的陨石成分。
团队成员王锦团副研究员指出,这项发现彻底改变了科学界对太阳系物质运动的认知。传统理论认为,内太阳系与外太阳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交换屏障,而此次在月球样本中发现的外太阳系物质,证实了小行星碎片能够跨越数十亿公里抵达内太阳系。更引人注目的是,研究数据显示月球表面CI型陨石残留物的比例显著高于地球,这表明过往对碳质陨石撞击事件的评估可能存在严重偏差。
这类特殊陨石的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于外太阳系,其成分中包含大量水冰和有机化合物。研究人员推测,此前在月球样本中检测到的某些特征性水分,极有可能源自这类陨石的撞击事件。该发现为理解月球水循环机制开辟了全新视角,也为未来月球资源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分析陨石碎片中的同位素特征,试图还原更精确的撞击时间与物质迁移路径。这项突破性成果不仅深化了人类对太阳系演化的理解,更为深空探测领域的资源勘探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