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十年智驾风云变幻,易航智能不逐浪潮却稳立潮头

   时间:2025-10-21 14:18:2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智能驾驶赛道,有这样一家企业——易航智能,它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也并非行业“顶流”,却在十年间默默耕耘,成为智驾领域不可忽视的存在。创始人陈禹行在2025年10月这样评价自己创办十年的公司:“一家创业十年的‘非著名’智驾公司。”话语中带着自嘲,却也精准概括了易航智能的低调特质。在智驾圈,它仿佛隐身一般,但翻开其发展历程,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易航智能的起点并不耀眼。2015年,智能驾驶领域群雄并起,众多初创公司凭借创始人名气或顶级名校团队背景吸引目光,而易航智能仅有4个专注技术的青年。在技术路线上,他们也选择了“非主流”。当时,L4路线前景被广泛看好,而易航智能却与特斯拉一样,选择L2量产路线。这一选择在投资人眼中略显“朴实无华”,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就曾直言,易航“不是那种看上去让人兴奋的项目”。

彼时,行业主流聚焦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视觉算法,易航智能却坚持硬件车规级,不盲目迷信深度学习。当其他公司用PPT描绘激光雷达、高性能芯片直奔L4的蓝图时,易航智能的团队正开着改装车进行路测,从L2开始扎实推进量产。同期,前向启创仅通过霍夫变换检测车道线直线部分就成功融资1000万,而易航智能实现包括直道、弯道整个车道线的检测,却仍未获得足够认可。创始人陈禹行回忆,那时每天都在为生存发愁,思考着资金从何而来。

转机源于一次激将法。黄明明提出,若易航智能能在一个月内将车从长春自动驾驶开到北京,便给予投资。当时,车和家(如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也在关注结果。最终,明势资本和车和家成为易航智能的首批投资者。尽管当时有人给出高一倍多的投资意向,但陈禹行还是选择了这两家,因为在他看来,这两家投资者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对技术路线的认可。

易航智能的第一个量产项目便与理想汽车结缘——理想ONE。此后,其自研AEB方案成为国内首个获得ENCAP五星评分的方案,还开发了国内首个实现NOA功能的MPV。理想、北汽、广汽、地平线等产业资本的相继支持,也让易航智能在低调中不断积累实力。

随着智驾技术向更高阶的NOA方向演进,易航智能继续在“神隐”中钻研。2021年,上汽准备为大通G90开发智驾方案,易航智能凭借此前TECH-SHOW的HAVP演示项目给上汽集团高管留下的深刻印象,成为备选之一。当时,上汽集团另一款车型也在同步开发NOA,承接商是智驾领域的热门公司。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功能,上汽内部暗自较劲,两个团队都希望第一个做出高速NOA。

与竞争对手相比,易航智能在资源、体量和资金上均处于劣势。但大通的信任让易航团队充满斗志。G90作为燃油车,其运作方式与电车差异巨大,感知、规控等各方面都需根据燃油车特性重新打磨。技术和时间的双重压力下,易航的工程师们在上海的烈日下白天调试,晚上与大通开会汇报问题和进度,常常持续到后半夜。陈禹行调侃,这样的汇报会堪称“夜总会”——夜里总开会。

连续数月,易航团队如同高三考生般紧张备考,每日检查、每周摸底小考、每月大考。大通则像严厉又支持的班主任,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例如遇到阴雨天,大通全体测试员都会外出为易航录数据,支撑项目开发。最终,得益于大通的高度配合和易航智能在量产方面的丰富经验,G90不仅成为上汽集团内首个实现高阶NOA功能的项目,还成为国内首个搭载NOA功能的MPV车型。

尽管再次“归隐山林”,易航智能的高光时刻却未被忽视。在自动驾驶行业的“资本严冬”,易航智能拿下北汽产投领投的C轮融资;在行业加速出清的当下,其“技术+量产”的独特价值获得地平线认可,成为地平线战略合作伙伴后,又获得上亿元融资。

从初创至今,专注技术的基因深深烙印在易航智能的企业文化中。这家不太看重声名的公司,虽然走过十年仍显“非著名”,但正如陈禹行所说:“一家真正有能力,能够踏踏实实干技术的公司运气总不会太差。”在智能驾驶的赛道上,易航智能正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行。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