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总裁马克·鲁斯近日公开表示,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西方车企必须大幅提升开发效率,以更短的周期推出新车型。据外媒报道,中国车企的新车开发周期普遍为22至28个月,而西方传统车企的同类周期长达32至48个月,差距显著。
鲁斯指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通过共享供应商网络和快速采纳新技术,实现了开发周期的压缩。他承认,这种模式虽然高效,但单纯模仿或依赖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速度,但必须找到差异化的竞争路径。”他强调,盈利问题仍是挑战——除非企业同时销售电池,否则仅靠整车业务难以维持利润。
鲁斯进一步分析,中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新兴品牌因无法快速实现规模化或技术突破而迅速退出。他提到,标杆对比和快速复制虽能缩短周期,但长期生存需依赖核心技术或产业链整合能力。
这场速度竞赛已蔓延至全球。奥迪上月宣布,下一代TT车型将采用“中国式效率”,目标在项目获批后30个月内完成开发。而宝马更放出豪言,称其Neue Klasse车型的开发速度“连中国公司也难以企及”,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40款全新或升级车型。
行业分析认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正从技术层面延伸至开发效率。中国车企通过供应链整合和敏捷开发模式树立了新标杆,而传统豪华品牌则试图通过更激进的策略保持领先。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将重塑汽车产业的研发与生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