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核集团成立聚变新平台,聚变能源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新征程

   时间:2025-10-22 23:38:4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核工业领域悄然出现一则备受瞩目的动态:中核集团依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注册成立了“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这一消息在普通大众眼中或许只是机构层面的常规变动,但在聚变研究专业人士看来,却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巨石,引发的涟漪正不断扩散,预示着聚变能源领域或将迎来新的变革。

我国在聚变领域的研究起步虽不算早,但成果斐然。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HL - 2A/M系列装置以及合肥的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先后将等离子体温度提升至1亿度以上,维持时间也从秒级逐步延长至千秒级。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功点燃了“火球”,并能够让它持续燃烧一段时间。接下来,科研人员面临的关键挑战是实现聚变反应的“点火”与“增益”,即让聚变反应产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这是聚变界长期追求的梦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具有深远的意义。过去,聚变研究主要依赖“国家队+大科学装置”的模式,由财政提供资金支持,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并产出论文。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资源攻克重大科学难题,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即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源产品。而新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则像一座桥梁,将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产业资本、工程制造能力以及市场机制紧密连接起来。它能够推动磁体、包层、氚工厂等聚变关键部件从设计图纸走向生产线,最终应用于聚变电站,将聚变从单纯的科学研究推向实际的能源生产领域。

对于聚变发电的实现时间,业内常用“三段式”路线图来形容。第一阶段,人们总是认为聚变发电“永远在30年后”;第二阶段,虽然还是觉得需要30年,但开始有资金投入;第三阶段,则让人感觉“好像真的不用30年了”。目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已进入安装的关键时期,欧洲、日本、美国等地的私营公司也纷纷获得融资,我国成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也释放出资金投入增加的信号。这表明,当资本、技术和产业链同时具备时,聚变能源有望从“遥远的未来”变为“当下可及的现实”。

新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背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拥有众多“硬核专利”,如高功率射频加热、波纹器磁场控制、氚循环净化等技术。过去,这些专利主要存在于实验室报告中,如今有了市场主体,它们可以通过“专利授权—样机制造—联合电站”的路径实现商业化应用。可以想象,如果一条年产百吨级氚的模块化包层生产线率先在成都平原建成,再借助长江经济带的强大重装制造能力复制到沿海地区,我国聚变产业有望像高铁、光伏产业一样,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反超—对外输出”的发展道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