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市场再掀波澜。近日,以火锅食材为主营业务的锅圈(02517.HK)推出“一酱成菜”系列调味料,在全国超万家门店及线上商城同步开售。该系列产品主打“简单三步成菜”概念,涵盖红烧肉、酸汤肥牛、大盘鸡等十余款地方特色菜调味料,覆盖川、湘、鲁、豫等八大菜系,试图降低家庭烹饪门槛。
据品牌方介绍,每包调味料规格在80克至180克之间,可满足2-3人份菜品需求。在“锅圈商城”小程序上,7包不同口味调味料组成的“7天厨神包”售价29.9元,折合单包价格约4.3元。该产品通过拼团、接龙等促销活动快速触达消费者,目前收到的反馈显示,性价比和口味还原度获得较高认可。
供应链端,锅圈采用联合研发模式,与多家头部调味企业合作完成从原料筛选到配方优化的全流程品控。质量管理团队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追溯管理,确保产品稳定性。这种合作模式既保证了研发效率,又规避了自建工厂的初期投入风险。
战略层面,此次布局与锅圈2024年提出的“社区央厨”定位深度契合。该战略旨在将门店从单一食材销售点升级为社区餐食解决方案中心,通过提供“做饭方案”而非单纯食材,满足居民一日四餐的多样化需求。正在推进的“锅圈小炒”项目计划引入智能炒菜机器人,调味料将成为连接预制食材与现炒菜品的关键纽带。
财务数据显示,调味品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复合调味料市场规模达1265亿元,预计到2029年将突破22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1%。相较于食材业务,调味料具有损耗率低、定价灵活等优势,毛利率普遍高于传统食材销售。
跨界竞争者已形成多股势力。周黑鸭今年3月通过山姆渠道推出经典卤料包,强调“0添加防腐剂”概念,并与四川申唐产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开发“嘎嘎香”系列复合调味品。肉类加工企业同样加速布局,龙大美食2021年投资4.26亿元在洋浦经济开发区建设调味品生产基地,双汇发展则签约万茜为代言人,推出“甄骨鲜”“酱滋牙”等系列产品。
但市场格局对后来者并不友好。C端消费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态势,天味食品、海天味业、李锦记等头部企业占据超六成份额。这些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构建成本壁垒,以海天味业为例,其2024年调味品业务毛利率达41.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进入者既要面对原材料成本波动(如辣椒价格年涨幅超15%),又要突破消费者品牌认知壁垒。
锅圈的差异化路径在于场景融合。其上万家门店构成天然销售网络,可将调味料与火锅食材、预制菜进行捆绑销售。据内部测算,引入调味品后门店客单价提升约18%,复购率增加23%。这种“食材+调料”的组合模式,正在改变消费者对锅圈“仅是食材零售商”的固有认知。
出海战略亦成为重要考量。随着锅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门店扩张,调味料作为“中国味道”的核心载体,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海外市场的拓展效率。目前企业正在研发适配东南亚口味的调味包,试图通过文化认同建立竞争优势。
行业分析师指出,调味品市场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效率的比拼。锅圈通过数字化中台实现C2F(消费者到工厂)模式,可根据区域销售数据动态调整配方,这种柔性生产能力或将成为其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但如何平衡研发成本与产品迭代速度,仍是待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