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以固态电池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当传统锂离子电池接近性能极限时,全固态电池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相布局的焦点。2025年,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明显加速,中国科学家攻克关键技术难关,推动固态电池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指出,全固态电池已进入核心技术突破与验证阶段,预计2-3年内实现小批量装车。整车企业、传统电池厂商及新兴势力均加大投入,试图通过固态电池赛道重塑产业格局。宁德时代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千人规模,主攻硫化物路线并进入20Ah样品试制阶段;国轩高科的中试量产线已启动设计,计划建设2GWh产能;太蓝新能源则提出"4321"减材制造理念,优化生产工艺。
产业链上游材料企业同步发力。贝特瑞发布的固态电池材料解决方案中,3D多孔锂碳复合材料和硫化物电解质已具备商业化条件;恩捷股份在云南投建的硫化物电解质项目年产能达1000吨;中自科技的中试平台入选成都高新区重点名单,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这些突破为固态电池量产奠定材料基础。
车企端竞争更为激烈。东风汽车构建自主供应链体系,推出350Wh/kg固态电池产品,续航突破1000公里;长安汽车计划2026年装车验证,2027年量产400Wh/kg电池,续航达1500公里且安全性提升70%;上汽集团宣布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年底装车,"光启电池"2027年落地;广汽集团则明确2026年在昊铂车型搭载固态电池。国际巨头中,丰田计划2027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三星SDI聚焦硫化物路线,奔驰测试车已开展道路试验。

技术突破背后,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问题是首要障碍,全固态电芯成本达5元/Wh,是液态电池的10倍。以80kWh电池包计算,固态电池成本高达40万元,远超液态电池的4万-4.4万元。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直言,量产需克服材料、工艺、产业链等难题。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均价为15.8万元,固态电池成本增量足以购买两辆新车。
运行压力要求是另一技术瓶颈。全固态电芯依赖固态电解质传导离子,需维持兆帕级压力环境,而液态电池因电解液流动性无需额外加压。技术路线分歧尚未解决,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路线各有优劣,行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警告,当前多数"固态电池"实为半固态产品,仍含液态电解质,距离真正全固态电池量产需8-10年,过度宣传可能误导公众。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专利布局已领先全球。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申请的全固态电池专利数量达日本的三倍。车百智库报告显示,液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接近350Wh/kg上限,而全固态电池有望突破500Wh/kg。随着技术持续突破,固态电池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临界点,这场关乎新能源汽车未来格局的竞赛已进入关键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