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量产计划出现重大调整。在最新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司CEO马斯克宣布将原定2025年实现5000台量产的目标推迟至2026年底,这一变动导致盘后股价一度下挫近4%,最终收于438.97美元,跌幅0.82%,盘后交易时段最低触及421.2美元。
技术突破与量产瓶颈的矛盾成为推迟主因。马斯克在加州总部透露,第二代Optimus目前不具备生产条件,核心挑战在于五指灵巧手的研发。人类手部结构的精密性远超预期,特斯拉坚持的仿生设计需要突破结构设计、软件调试和生态配套三大难关,其制造难度超过机器人其他部件总和。当前行业普遍采用两指或三指夹爪方案,而特斯拉的灵巧手研发仍需攻克前臂肌肉控制等复杂技术。
供应链体系滞后进一步制约量产进度。与汽车产业成熟的供应链不同,人形机器人领域缺乏现成配套体系。特斯拉采取高度垂直整合策略,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透露,公司正组建跨领域团队推进突破,Optimus工程团队多数成员来自汽车部门,通过"工程设计-制造评估"迭代循环优化部件可制造性。这种战略虽强化了技术掌控力,但也导致筹备周期延长。
尽管量产推迟,特斯拉仍公布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2026年一季度将发布第三代Optimus,新品被描述为"形似人类套上机器人外壳",真实度足以引发"想戳一下验证"的直观感受。年产百万台的生产线正在建设,计划于2026年底启动生产,但马斯克提醒实际产能爬坡需要更长时间。商业化路径方面,公司规划2026-2028年聚焦工业场景,2029-2031年切入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领域,2032年后进入家庭场景。
汽车业务方面,特斯拉第三季度全球产量达44.7万辆,交付量实现同比逆势增长。上海超级工厂持续发挥全球出口枢纽作用,9月交付量超9万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7.1万辆,环比增长25%。新推出的Model YL引发市场热潮,推动三季度中国市场销量环比增长31%至17万辆,Model Y稳居SUV销量榜首。
全自动驾驶系统(FSD)在华落地进入冲刺阶段。经过与中国监管机构的持续协作,特斯拉已完成多项关键合规认证,包括座舱数据本地化存储、车外人脸信息匿名化处理等。技术层面,针对中国复杂路况的适配优化正加速推进,公司与百度达成深度合作,借助高精地图资质与车道级导航数据,完善交通信号灯识别、交叉路口处理等核心功能。FSD在华将采用"分场景、分城市"的渐进式路径,优先开放高速与城市主干道的监督式辅助驾驶。
公司控制权争夺成为财报会议另一焦点。马斯克直言对投票权不足的担忧:"如果我存在被赶的可能性,我将无法安心打造机器人军团。"这番言论指向11月6日股东大会将投票的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该方案若获批将使其持股比例从13%提升至近29%,获得护航AI、自动驾驶出租车等长期战略的控制权。董事会警示,若方案被否决,马斯克可能减少参与甚至退出,给战略推进带来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