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研发进程再度遭遇波折。据供应链人士透露,原计划于今年初敲定技术方案并启动量产的Optimus,其设计定型时间被推迟至明年一季度。这一变动直接影响了部分供应商的订单预期——某家为该项目投入数亿元研发、组建数百人团队的供应商,原本有望获得数亿美元订单,如今却面临交付时间的不确定性。
马斯克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承认,Optimus的灵巧手研发难度远超预期。他解释称:“要让人形机器人的手达到人类般的灵活度,是极其复杂的工程挑战。”据内部消息,特斯拉虽在半个月前确定了灵巧手的技术路线,但电机散热不足、零件寿命短等问题仍未解决。例如,当前灵巧手的单只成本超过6000美元,且在分拣快递的测试中,仅能维持六个星期的使用寿命,全年更换零件的费用接近10万美元,足以在美国雇佣两名汽车工人。
尽管研发进度滞后,特斯拉却意外上调了量产目标。多位供应商表示,他们是在马斯克公开表态后才得知,公司计划到明年底将Optimus的年产能提升至100万台。然而,这一目标与特斯拉近期对供应商的摸排结果存在矛盾:采购部门要求部分供应商在明年10月将零件产能提升至每周1000台,12月再翻倍至每周2000台,全年产能仅约10万台。有供应商直言:“特斯拉的指引总是变化,我们不会完全依赖他们的时间表。”
Optimus的机身设计也在持续优化。为减轻体重,工程师将腰部执行器的谐波减速器更换为新型型号,并重新设计了更轻的电机。马斯克曾要求三代Optimus在二代56.6公斤的基础上减重10公斤,但目前仅完成70%,减重7.3公斤。灵巧手的执行器数量从17个增至22个,手掌部位新增电子皮肤传感器,以提升触觉感知能力。但这些改动加剧了工程难度——在手掌狭小空间内塞入更多微型丝杠和电机,导致精密齿轮在高频运转中磨损加剧,柔性电子皮肤也因频繁摩擦而快速损耗。
供应链信息显示,特斯拉已基本确定灵巧手和前臂以外的零部件供应商,并于今年9月恢复零件采购,开始生产无手的Optimus原型机,每周产能超过200台。这一调整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一场“惊艳”的发布会,而非实现马斯克此前承诺的智能水平。有供应商高管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马斯克需要一场震撼的演示来拉开差距,比如让机器人与他共舞或与投资者互动。”
性能短板仍是Optimus量产的主要障碍。据测试,二代Optimus在汽车工厂的工作速度仅为人类的20%至30%,仅个别简单动作能达到60%;三代虽在搬运效率上提升了一倍,但仍显著慢于工人。手臂、腿部关节执行器的寿命和稳定性也未达预期,精密部件如行星滚柱丝杠的寿命远低于人体关节的自我修复能力。一位机器人公司高管表示:“从行走到抓取,Optimus的每个动作都会磨损精密零件,而更换成本高昂。”
尽管挑战重重,特斯拉仍吸引着大量供应商合作。部分企业表示,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不仅意味着订单,还能获得技术扶持。例如,某家被选定的供应商在两年内未能攻克无框力矩电机的技术难题,最终由特斯拉提供解决方案并授权生产。特斯拉的品牌效应也推动了供应商股价上涨,即使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只要与特斯拉合作,便能获得市场关注。目前,仍有至少10家公司正在竞标灵巧手的供应资格。
据知情人士透露,已有数家全球头部汽车零部件企业与特斯拉洽谈意向订单,总数超过1万台,计划让Optimus优先进入工厂测试。尽管特斯拉尚未证明Optimus的商用价值,但其量产规模已远超竞争对手。按最低计划估算,特斯拉明年仍将生产约5万台人形机器人,是Figure等公司数量的数倍。马斯克在电话会上重申:“Optimus的大规模部署将带来无限可能,其生产力可能是人类的五倍,且能24小时不间断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