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 2025)近日在哈尔滨落下帷幕。作为国内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本届大会吸引了众多行业领袖与专家学者参与。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在“大模型发展的路在何方”专题论坛及CED主会场发表演讲,系统阐述了大模型技术演进路径、产业应用模式及AI时代的人才发展观。
针对大模型技术路线之争,王海峰提出“通用与场景双轨并行”的发展框架。他指出,通用大模型作为技术底座,通过海量数据、超强算力与先进算法的持续突破,正不断推高技术上限。这种基础能力的跃升,将直接转化为解决复杂场景问题的能力。而场景大模型则聚焦行业深度,通过精准理解特定领域需求,在时间、资源等约束条件下实现技术落地。他建议企业根据自身定位选择发展路径:头部企业应着力突破通用模型能力边界,多数企业则可通过提示词工程或模型微调,在现有基础架构上快速构建场景解决方案。
在算力建设领域,王海峰透露百度已构建3万卡规模的昆仑芯自研集群,并强调国产算力生态的快速发展。他特别提到“芯片-框架-模型-应用”四层架构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优化推理算法显著提升计算效率。这种全栈优化策略不仅缓解了算力瓶颈,更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可持续的支撑体系。
谈及AI人才战略,王海峰观察到新一代技术人才呈现明显特征:他们既追求技术前沿的探索乐趣,也重视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优秀人才在选择平台时,往往将研发资源、算力保障与成长空间置于薪酬待遇之前。这要求企业构建包含技术平台、创新机制与职业通道的复合型支撑体系,形成吸引并留住核心人才的长效机制。
在工程师文化构建方面,王海峰提出“价值创造、拥抱变革、务实自驱、向善而行、开放合作”的五大核心理念。他以百度文心大模型在产业端的实践为例,展示技术如何转化为实际价值:中天南通大模型通过整合企业多源数据,在生产管理、财务分析、人力资源等场景实现效率跃升,异常响应速度提升30%,设备运维效率提高20%。这些数据印证了工程师群体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
技术变革同样深刻影响着研发模式。王海峰介绍百度文心快码已实现代码全生命周期的AI赋能,从需求分析、编码实现到测试验证的每个环节都融入智能辅助。数据显示,该系统使人均需求交付量提升26.4%,研发周期缩短21.2%,让工程师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探索。这种研发范式的转变,正重塑着软件工程的生产力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