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赛道正迎来新一轮跨界浪潮,京东与宁德时代、广汽集团联手打造的“埃安UTsuper”车型引发行业关注。这款搭载广汽华为云车机技术、配备500KM续航电池及倒车哨兵功能的车型,标志着京东以“轻资产”模式正式切入汽车产业链。
与传统车企不同,京东的汽车业务聚焦于消费端与渠道端的资源整合。通过分析用户购车偏好、价格敏感度等消费数据,京东试图实现“以销定研”的反向定制模式。QuestMobile数据显示,二季度京东日活用户同比增长35%,月活用户增长17%,每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提升25%,这些流量优势为新车销售提供了转化基础。
在渠道布局上,京东已在全国开设26家京东Mall门店,覆盖西安、沈阳等十余座重点城市,并计划2025年向北京、南京等城市扩张。同时,其线下业态延伸至家电、家居、生鲜及奥特莱斯等领域,形成多场景消费生态。汽车后市场方面,超过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可承接车辆保养、维修及轮胎更换等服务,构建起从购车到用车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这种“不造车但参与造车”的策略,与华为的“鸿蒙智行”模式形成对照。华为通过提供鸿蒙座舱、智能驾驶系统等技术方案,并利用线下渠道销售合作车型,打造出技术赋能的联合品牌。而京东则更侧重于消费数据的应用,例如将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站与车电分离销售方案整合至金融服务体系,消费者可在线完成购车、电池订阅及金融方案办理。
两家企业的基因差异导致路径分化。华为凭借云端数据、AI模型等技术优势,持续优化合作车企的自动驾驶算法和用户交互体验,并通过鸿蒙生态实现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的互联,试图将单次购车行为转化为长期服务价值。相比之下,京东的资源聚合模式更灵活,通过与车企、电池厂商的松散合作降低风险,即便新车销售不及预期,仍可依靠流量变现与服务盈利。
从战略定位看,华为更像技术标准制定者,通过技术授权掌控产业话语权;京东则扮演渠道中枢角色,利用消费数据反向定制“国民好车”。例如,埃安UTsuper的可充可换设计精准匹配市场需求,推动新能源汽车普惠化,同时其销售-服务模式为车企提供以销定产的新思路,有助于减少库存压力。
然而,双方均面临挑战。华为需平衡技术主导权与车企话语权,避免合作方因“代工厂化”担忧而限制合作深度;京东则需在扩大品牌合作版图的同时,增强与合作伙伴的技术粘性,并解决跨部门协调、产品对接等运营问题。
随着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陆续介入汽车市场,跨界玩家的入局正在重塑行业格局。无论是技术赋能还是渠道整合,这些新势力正以不同路径探索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多元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