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块就能买台洗衣机,还包邮送到家!”内蒙古根河市的田宇搬进新家后,在拼多多拼单的第一件家电让她惊喜不已。这座被称为“中国冷极”的小城,全年封冻期超过200天,距离最近的主城区单程需3小时车程。过去,这里的居民网购常因“不包邮”“退货难”望而却步,而如今,从几块钱的洗碗布到上千元的冰箱,田宇的新家几乎所有用品都来自这个平台。

2015年,当4G网络刚在根河普及时,田宇通过一档综艺节目首次接触拼多多。拼单玩法和优惠价格迅速吸引了这位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消费者。十年间,这家从“拼团”模式起家的电商平台,用户规模突破9亿,商家数量超千万,将主站与多多买菜的服务渗透至城乡各个角落。从东北林区的性价比家电,到西南山区的新鲜榴莲,互联网消费正从“尝鲜”变为“日常”。
“进口麦片有拼单的吗?”2016年初,北京某办公室内,20多岁的宋宋第一次参与拼团。1分钟内完成下单,价格比市场价低一半。这种熟人推荐、多人拼团的购物方式,与当时主流的搜索式电商形成鲜明对比。“不用领券、不加购物车,微信内就能快速支付,还能分享快乐。”几次拼单后,平台似乎更懂她的需求——家居用品、当季水果……每次登录都能找到心仪商品。宋宋的“购物圈”逐渐扩大,从生活用纸到水果零食,拼单成了她的消费习惯。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牧民白嘎丽玛的记忆中,童年因缺电少网而购物不便。2021年返乡时,她发现村里“拼多多含量”显著提升。通路、通电、通网后,电商西进让草原也享受包邮服务。村里15元的棉线手套,平台不到10元;县城40元/平方米的地板革,平台价格减半且款式更多。白嘎丽玛用拼单购买的灯具、一次性洗漱品和特色地板革,将蒙古包改造成民宿,盛夏两个月收入最高达10万元。她还为领头羊装上GPS,实时监控羊群位置,减轻放牧压力。“电商带来的新工具让生活和挣钱更容易了。”
拼多多的成长轨迹在宋宋的拼单记录中清晰可见:2016年3月,拼手机充电线因人数不足失败;6个月后,年活跃买家超1亿;2019年7月,拼手机膜秒成功,同年“百亿补贴”带动用户达5亿;两年半后,用户接近9亿。如今,白嘎丽玛的拼单商品最快3天到货,最晚一周。农历五月的敖包会上,无人机记录着传统盛会,她说:“电商让生活更便捷。”

在青海夏吾特村,公保加的小超市因快递驿站成为村级“CBD”。2022年拼多多“西进行动”后,物流成本下降,村民网购更划算。驿站日包裹量从十几个增至超100件,旅游旺季近200件,八成来自拼多多。公保加也在这里“进货”拖鞋、雨伞等日用品。“以前运费比商品贵,现在包邮还送运费险,退货免费,大家购物意愿很高。”村民们从聊天嗑瓜子转为看剧拼单,生活愈发丰富。
四川凉山的美姑县,彝族小伙吉克古千见证了多多买菜带来的变化。2020年站点入驻后,阳光玫瑰葡萄、鲜活鲈鱼次日达,解决了当地“吃鲜难”问题。作为网格站负责人,他回忆:“业务量激增时,平台调集30人支援,从早送晚。”如今,多多买菜是当地居民采购日常饮食、宴请物资的首选,鸡蛋日送量超万个。“100元能买足七口人的火锅食材。”
在重庆山村,李春花起初是全村老人的“代购”。帮73岁老人买电饭锅,为64岁阿姨买“劈柴尖”,替78岁夫妻拼电磁炉……她发现,老人们最在意实惠、质量和包邮。拼多多恰好满足这些需求,后来甚至教会老人自己网购。海南的陈晨从职场女性成长为二孩母亲,近十年的拼单记录里,从孩子零食到启蒙绘本,从直发梳到日常果蔬,平台融入了她的生活。“像十元店,也像百货商城,连小孩都知道买玩具上拼多多。”
公保加处理快递时发现:“每省100块,就能给孩子多买笔、鞋或书包,甚至是家庭一周的生活费。”他的驿站有时数周无退货,“大家对商品普遍满意”。吉克古千也改变了购物习惯,如今只留拼多多:“价格最实惠,最懂我们需求。”即使下雨天,他也坚持配送,确保履约时效。“这是平台对消费者的承诺,我们会尽力做好。”
十年间,拼多多从拼单爆款扩展至全品类,物流从“数日达”升级至“次日达”,服务从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完善至售后主动介入。它不只是一家电商,更成为连接城乡、普惠大众的基础设施,让实惠抵达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