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MIT科研新突破:借放射性分子构建“超微型对撞机”,探原子核磁力分布

   时间:2025-10-27 00:11:56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现代宇宙学中一个未解之谜是:宇宙诞生初期物质与反物质本应等量存在,但现今可观测宇宙却几乎完全由物质构成。科学家认为,解开这一谜题的关键在于原子核内部极微小的对称性破缺现象,而传统研究方法需要依赖巨型粒子对撞机等复杂设备。近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多国科研团队开创了全新研究路径,通过放射性分子构建出"分子级粒子加速器",首次在分子体系中观测到核磁化分布效应。

研究团队选择放射性同位素镭-225(225Ra)作为突破口。这种原子核具有独特的梨形结构,与常见的球形原子核形成鲜明对比。其88个质子和137个中子构成的非对称形态,能够显著放大原子核内部的对称性破缺效应。然而,镭元素天然具有强放射性且半衰期仅14.9天,直接观测其原子核内部结构面临巨大挑战。

科研人员创造性地将镭原子与氟原子结合,制备出氟化镭(225Ra19F)分子。这种特殊分子结构使镭原子的电子云受到强烈压缩,在分子内部形成了比实验室人工电场强数千倍的极端环境。这种环境极大提升了电子穿透原子核的概率,为观测核内部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研究团队形象地比喻:"这相当于在分子内部安装了一台超高分辨率显微镜,能清晰呈现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将分子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并捕获在真空系统中。通过精密激光光谱技术,他们成功捕捉到电子能级的极其微弱变化。这些变化源自电子穿透原子核时与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能量偏移量仅为激光光子能量的百万分之一。尽管数值微小,却明确证实了电子与原子核内部核子的相互作用。

此次实验最显著的突破是首次在分子体系中观测到玻尔-韦斯柯夫效应。该效应描述了原子核磁矩并非由理想点源产生,而是由核内质子和中子的磁化强度在有限空间内的具体分布决定。此前这项效应仅在简单原子中被证实,分子体系因电子结构复杂始终未能突破。研究团队通过结合实验观测与先进量子化学计算,成功实现了分子体系中的效应验证。

实验数据显示,225Ra19F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变化模式与理论预测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电子穿透原子核时,与核内不同区域的质子、中子产生差异化相互作用。研究团队指出,梨形原子核的特殊结构放大了这种微小效应,为探索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理想研究平台。

基于当前成果,研究团队正计划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他们计划通过进一步冷却分子并控制原子核取向,精确绘制镭原子核内部的力分布图。这项技术有望揭示对称性破缺的直接证据,为理解宇宙物质主导现象提供关键线索。实验采用的桌面级装置相比传统巨型对撞机具有显著优势,预示着核物理研究将进入更精密的新阶段。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