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加速渗透,中老年群体正成为这一创新浪潮中的特殊用户。从电商平台到生活缴费,这些以“一键下单”“0元购”为卖点的功能,在简化支付流程的同时,也悄然将部分中老年用户推向非理性消费的漩涡。

“下单时显示0元,收到五桶油才意识到重复购买了。”62岁的王阿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遭遇。她本想购买一桶食用油,却因“先用后付”未显示扣款信息,误以为拼单失败而连续下单,最终收到五桶5L装食用油。更让她困惑的是,自己从未主动开通该功能,直到查询银行流水发现近千元异常支出时,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每次只花几十块,根本没注意钱是怎么出去的。”王阿姨的案例折射出中老年群体在新型支付场景中的普遍困境。
记者走访发现,超六成受访中老年用户遭遇过被动开通支付功能的情况。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等高频消费场景中,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的诱导开通现象尤为突出。65岁的张先生表示,自己曾在某短视频平台购物时,被“0元下单”的弹窗吸引,点击后直接开通了免密支付,导致一个月内收到近30个快递。“子女查账单时发现少了近千元,还以为账户被盗了。”
这种“无感支付”带来的资金流失,正成为中老年群体的隐忧。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指出,平台通过“0元”“免费”等表述弱化支付实质,导致用户对资金流向缺乏感知。尤其对中老年群体而言,信用合约、还款义务等概念较为陌生,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额外债务。数据显示,在接受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中,仅2人主动选择使用新型支付方式,7人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人认为“先用后付”无实际价值。
实测环节暴露出更多问题。记者对淘宝、拼多多、小红书等平台进行测试发现,开通免密支付通常仅需同意协议并输入密码,而关闭功能则需跳转至微信、支付宝或经历5步以上操作。部分平台甚至默认勾选“先用后付”为优先支付方式,用户在抢购商品时极易误触。例如,拼多多“多多钱包免密”开通后,点击“马上抢”即可直接完成支付,无需二次确认。
“开通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关闭却像走迷宫。”68岁的李女士抱怨道。她曾尝试关闭某平台的免密支付,但在设置中翻找半小时仍未找到入口,最终不得不求助子女。这种“易开难关”的设计,加剧了中老年群体对资金安全的担忧。
平台推广新型支付方式的背后,是提升交易转化率的商业逻辑。某支付机构人士透露,免密支付可缩短支付流程,降低用户放弃率,尤其在秒杀、直播抢购等场景中效果显著。微信支付方面也表示,免密支付在公交地铁、水电缴费等场景中可提升用户体验。然而,专家指出,这种便利性对中老年群体可能适得其反。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曾刚认为,部分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的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免密”误解为“免费”,对“先用后付”的还款义务认知不足。他建议,平台应遵循“明确告知、主动选择、便捷管理”原则,在开通流程中清晰展示支付含义、额度及风险提示,避免与优惠绑定诱导开通。同时,关闭路径应与开通同样便捷,在支付设置中置于显眼位置。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部分平台已开始调整策略。微信支付表示,免密支付需用户手动确认并验证密码后开通,并提供简洁的管理方式。另有平台以55周岁为界限,对中老年用户不开放“先用后付”,转而推荐“亲情卡”由家人管理。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是当前移动支付行业面临的共性矛盾。平台需在便利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因过度追求效率而忽视用户权益。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2%。随着这一群体数字消费能力的提升,如何保障其支付安全成为重要课题。专家建议,平台可推出“老年友好版”界面,简化交易流程,并在关键条款处采用显著方式提示用户。同时,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误扣款导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再向合作方追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