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卫星系统首席总设计师林宝军近日透露,我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在时频精度方面已实现对GPS的超越。经过五年全球组网运行,北斗三号系统持续展现出世界领先的稳定性、定位精度与持续服务能力。
根据最新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我国将在保障北斗三号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启动建设技术更先进、功能更完备的新一代导航系统。该系统将重点突破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等关键技术,为全球用户提供米级至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林宝军介绍,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2027年前后,我国将发射三颗先导试验卫星,验证新一代技术体制;2029年启动组网卫星发射;预计到2035年完成全系统建设。新系统将具备"精准可信、随遇接入"的特性,服务范围从地表开阔空间扩展至近地轨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北斗系统将突破地球轨道限制,构建覆盖深空的导航网络。林宝军表示,系统规划在月球轨道建立"迷你北斗系统",为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建设、火星探测等深空任务提供导航与通信支持。这标志着我国导航技术从地球周边向深空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在深空导航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取得重要突破。近期成功构建的国际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采用远距离逆行轨道(DRO)技术,在距离地球3.6万公里至200万公里的广阔空间建立了稳定的星间通信链路。该星座已实现百万公里级测量精度,取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
林宝军指出,地月空间三星星座是下一代北斗系统的重要延伸。这个由三颗卫星组成的网络,不仅验证了深空导航技术,更为开发地月空间战略资源奠定基础。地月空间蕴含丰富的物质、能源和轨道资源,其开发利用对未来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我国正规划建立"统一的地月空间时空基准"。通过地面站和空间链路,实现地月系统的时间同步与数据交换,确保地球与月球使用统一的时空坐标体系。这项创新将使月球表面的宇航员与地球用户共享同一套定位系统,为跨天体导航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