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一家由清华校友联合创立的科技企业正以独特路径引发行业关注。灵御智能凭借创始人莫一林与金戈的跨界组合,在具身智能领域开辟出一条务实创新的发展道路。
这家初创企业的技术基因源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创始人莫一林教授的学术履历堪称典范:从北京四中保送清华的学霸,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再到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师从机器人操作领域泰斗R.M.Murray教授。这段跨学科研究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技术理念,"从机器人控制到合成生物学,导师始终在突破学科边界,这让我坚信顶尖研究必须落地应用"。
联合创始人金戈的职业生涯同样精彩。这位清华自动化系毕业生在获得MBA学位后,先后在远镜创投担任管理合伙人,并在奥量光子出任副总裁。两位创始人的缘分始于二十年前水木清华BBS的桌游圈,同为80后的他们每周相聚的默契,最终演变为创业伙伴的深厚信任。
企业的技术突破始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2024年与浙江灵巧手公司的合作中,莫一林团队发现传统灵巧手存在"硬技术强、软应用弱"的困境。通过构建"人控机械臂+灵巧手"的遥操作系统,他们验证了这种模式在精密装配、远程医疗等场景的巨大潜力。这种发现促使莫一林在当年11月做出创业决定,而金戈的加入让团队完成了从技术到商业的完整拼图。
灵御智能的融资速度堪称行业奇迹。2025年2月正式注册前,公司已完成首轮融资布局。5月宣布的千万元级种子轮由英诺天使基金领投,水木校友种子基金等跟投;三个月后的种子+轮融资中,华映资本加入,老股东持续加注。这种资本青睐背后,是团队展示出的技术转化能力与商业落地潜力。
在技术架构上,企业独创的"机侧-人侧-控制平台"三模块系统直指行业难题。TeleAvatar遥操作机器人采用轻量化设计,可适配工业、医疗等多场景;CyberBraceletVR设备以传统方案十分之一的价格,将操作门槛降至新低;TeleDroid控制平台则实现30毫秒超低延迟,达到人类无感知延迟标准。这种"硬件做减法、软件做加法"的策略,通过毫米级精度与成本控制的平衡,开辟出差异化竞争路径。
商业模式创新体现在数据采集的可持续性上。团队构建的"数据飞轮"机制,让机器人在执行端盘子、物流搬运等商业任务时同步采集数据。这种"干活即采集"的模式,配合新手一分钟上手、熟练工半小时完成复杂任务的操作效率,使数据积累从成本项转变为价值创造环节。金戈用"推平数据大山"的比喻,形象阐释了企业突破行业瓶颈的战略思维。
在商业化路径上,团队制定了五级推进策略:以科研数据采集为起点,逐步拓展特种行业、非流水线工商业、流水线工业等场景,最终挑战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这种循序渐进的布局,既体现对技术成熟度的理性判断,也展现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金戈透露,从遥操作到L2级自主系统的转化仅需三个月数据积累,但要实现完全无人化的L4级,仍需攻克众多极端场景的适应问题。
当行业热衷于炒作概念时,灵御智能选择用工程思维破解难题。莫一林的技术执着与金戈的商业敏锐形成完美互补,这种清华学子的务实风格,正在为具身智能领域注入新的发展范式。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中,这对创业伙伴用行动证明:在高科技领域,脚踏实地的创新同样能开辟广阔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