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国科研新突破:月球“铁锈”现身,解锁月球演化与资源利用新篇

   时间:2025-11-17 10:22:1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国科研团队在月球探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分析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样本,首次发现微米级赤铁矿与磁赤铁矿晶体。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科学界对月球环境的传统认知,为理解月球演化史和深空资源开发开辟了全新路径。

长期以来,月球因缺乏大气层保护且无液态水,被认为处于完全还原环境,难以形成强氧化性物质。然而,此次发现的赤铁矿(α-Fe₂O₃)与磁赤铁矿(γ-Fe₂O₃)均为典型铁氧化物,其形成通常需要氧气参与。研究团队通过电子显微谱学、拉曼光谱等技术手段,证实这些晶体为月球原生矿物,排除了后期污染的可能性。

科研人员提出,月球赤铁矿的形成与大型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当撞击产生的高温使月表物质气化时,会形成瞬时高氧逸度环境,促使陨硫铁发生脱硫反应。铁离子在此过程中被氧化,经气相沉积形成微米级赤铁矿晶体,同时共生具有磁性的磁铁矿与磁赤铁矿。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何月球在缺乏大气氧的情况下仍能生成强氧化物。

该发现为破解月球磁异常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月球表面广泛分布的磁异常区域成因长期未明,而此次发现的磁性矿物(磁铁矿与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载体。这一关联性证据为理解月球磁场演化提供了重要实证,尤其考虑到该盆地是太阳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结构,其形成时的能量规模远超月球其他区域。

从资源利用角度看,赤铁矿的含氧特性使其成为月球基地制氧技术的潜在原料。研究团队指出,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月壤制氧的思路,更揭示了月球表面复杂的化学过程,表明其地质活动比此前认知更为活跃。例如,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特殊环境可能记录了数十亿年的氧化还原反应历史,为研究太阳系早期演化提供了独特样本。

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为全球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随着国际月球探测竞争加剧,中国团队通过嫦娥六号任务获取的背面样本,不仅彰显了技术实力,更推动了深空资源开发方向的转变。这些来自月球的“铁锈”晶体,正悄然改写人类对地球最近邻居的认知剧本。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