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最新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执行任务期间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目前相关团队正对撞击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评估潜在风险。为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及任务顺利完成,原定于当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计划已决定推迟执行。
此前,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按计划将于11月5日乘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已做好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工作。此次任务期间,乘组共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和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在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包括获得高质量蛋白晶体、刷新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纪录等。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2025年4月24日发射升空,至今已在轨运行超过190天。乘组由指令长陈冬、陈中瑞和王杰组成,其中陈冬成为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400天的中国航天员,并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创下中国航天员舱外任务次数新纪录。10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张静波介绍,该乘组在轨驻留已达188天,有望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时长纪录,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
与此同时,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已于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成功发射。11月1日4时58分,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顺利进驻“天宫”,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实现第七次“太空会师”。11月4日,两个乘组举行交接仪式并移交中国空间站钥匙,标志着神舟二十号乘组正式完成使命交接。
针对空间碎片防护问题,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7月曾进行专题报道。据介绍,空间碎片主要指失效卫星、火箭残骸、爆炸碰撞产生的碎片及人为试验残留物等在轨失效或失控的人造物体。截至2024年,地球轨道上可追踪的较大碎片已超过4.4万个,尺寸在1厘米以上、对航天器构成威胁的碎片数量估计超过100万个。这些碎片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约7.9公里/秒)运行,动能巨大,撞击破坏力极强,已成为全球航天活动重点关注的防护领域。
目前,航天器对10厘米以上大型碎片主要采取主动规避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潜在碰撞路径;对数量更多、体积更小、难以预警的微小碎片则采用被动防护手段,通过加装防护装置提升抗撞击能力。科研团队还为空间站配备了舱体撞击泄漏监测和定位系统,结合应急处置预案和系统,可大幅提升航天员处置故障的效率。航天员可通过舱外巡视、热控系统监测、电路测试等方式快速定位受损区域,并在地面指导下实施结构加固、线路更换等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