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郭守敬望远镜:国产关键技术领航,以光谱数据绘就宇宙探索新画卷

   时间:2025-11-05 11:12:5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燕山山脉的怀抱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站内,一座以元代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命名的观测设备,正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着浩瀚宇宙。这座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作为我国首个天文领域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运行,截至2025年10月已累计发布2807万条光谱数据和1159万组恒星参数,稳居全球天文数据产出榜首。

从肉眼观星到光学成像,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化。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罗阿理形象地比喻:"传统望远镜如同为天体拍摄肖像,而郭守敬望远镜则是在解析它们的基因密码。"通过捕捉恒星的光谱特征,科学家能够精确测定恒星的温度、化学组成、运动轨迹甚至年龄,这些数据为重构银河系演化史提供了关键证据。这项突破的背后,是科研团队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国产化攻坚。

作为望远镜的核心组件,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及其配套的特种宽谱光纤曾长期依赖进口。这些精密光纤将焦面与光谱仪相连,使设备具备同时观测4000个天体的能力,是实现大规模光谱巡天的技术基石。经过多年研发,团队与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完成从实验室测试到实际观测的全流程验证。

在科学产出方面,该望远镜持续保持高产态势。过去一年间,基于其观测数据的科研成果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417篇,包括1篇《科学》封面文章和10篇《自然》《科学》子刊论文。全球300个科研机构的1800余名用户已下载约170TB数据,网站查询量突破373万次。这些数据不仅深化了对银河系形成的理解,更在致密天体、系外行星等前沿领域打开新的研究窗口。

随着技术升级的持续推进,郭守敬望远镜多项关键指标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其研发成果不仅验证了我国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带动了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等产业链的发展。这种技术溢出效应为未来更大口径、更高性能望远镜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光学、射电等多波段,涵盖恒星、行星等多对象的立体天文观测网络。这种多维度协同观测模式,正如青年科研人员所言:"当我们在燕山深处记录光谱时,仿佛与历代观星者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从青海冷湖的AIMS望远镜到贵州平塘的FAST射电阵,这些观天利器共同绘制着人类认知宇宙的完整图景。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