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与山姆的商业角力,在2025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再度引发关注。两年前,盒马曾以“移山价”策略直指山姆核心品类,将千层榴莲蛋糕价格从128元压至99元,牛腩从99.8元降至79.9元,这场价格战虽未动摇山姆根基,却为今日的冲突埋下伏笔。当阿里集团陆续剥离大润发、银泰等资产,盒马转向盈利导向时,一场由阿里前高管刘鹏引发的争议,意外将山姆会员店推向舆论漩涡。
争议的导火索源于山姆会员对供应链变动的担忧。部分会员发现,APP商品展示图经过美化处理,关键信息被模糊处理,而阿里系高管的密集入驻更引发猜测:是否将用标准化电商供应链替代山姆特色选品?一位资深会员以湿厕纸为例,指出山姆十包售价59.9元的产品,虽比电商平台49.9元的同款贵两成,但单张面积是后者的两倍。这种“隐性缩水”现象,成为会员抵制供应链调整的核心依据。
社交媒体上,“遇到过阿里奇葩”的话题迅速发酵。网友分享的案例中,前阿里HR空降后强制延长工时、创业项目拖欠五险一金却持续画饼、领导以“all in”文化施压员工等故事层出不穷。这些个体叙事虽难以验证真伪,却折射出公众对特定企业文化的复杂情绪。山姆会员的抵制行为,由此被赋予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对过度商业化、效率至上的商业模式的集体反弹。
从商业逻辑看,会员的抵制缺乏实质证据。刘鹏上任尚未实施具体改革,供应链优劣更无定论。但这场争议背后,是消费群体对商业本质的深刻反思。当平台经济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企业为维持增长惯性,往往通过“运营黑话”“内卷文化”“降本增效”等手段制造增长假象。这种模式在短视频、电商等领域已现疲态,抖音等平台因用户注意力枯竭,不得不采取更激进的运营策略。
前平台员工成为这种增长文化的“携带者”。他们中有人清醒脱离内卷,也有人将戏剧性管理动作带入新环境。某企业引入前阿里高管后,出现“马景涛式”管理场景:一人情绪化表演,全员被迫跟风。这种文化冲突在山姆会员群体中尤为敏感——他们既渴望胖东来式的“有温度商业”,又难以摆脱效率导向的旧体系。当发现认同的山姆可能转向效率优先时,长期压抑的焦虑便集中爆发。
有观点将抵制行为解读为中产群体维护虚假地位的脆弱表现,但更本质的冲突在于商业价值观的分野。当代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优质商业不应是规模与效率的竞赛,而应回归“如何把日子过好”的本质。这种认知转变,在办公场景中表现为对形式主义的内卷抵触,在消费场景中则转化为对山姆式“买手服务”的坚守。当两个维度的诉求在山姆会员区交汇,一场看似偶然的抵制,实则是商业文明转型的微观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