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张朝阳在搜狐视频的直播间里,用最原始的方式推导着复杂的物理公式。这场持续四年的“物理实验”,不仅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更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时代,开辟了一片以理性与深度为底色的知识净土。从经典力学到量子物理,从天体运动到流体力学,这位搜狐创始人以物理学博士的身份,将个人对科学的热忱转化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盛宴。
故事始于四年前的一场雪山攀登。在海拔数千米的岗什卡峰顶,张朝阳用登山装备的纸壳当黑板,演算飞船对接空间站的轨道公式。这个充满物理学者本能的瞬间,成为《张朝阳的物理课》的起点。2021年11月5日,首场直播以“破天荒”的姿态亮相,四年间累计265期线上课程、超26322分钟的知识输出,不仅走进清华、北师大等高校,更出版了三本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科普著作。2025年11月2日,四周年的直播课上,复杂的微分几何公式在黑板上如溪流般展开,弹幕里既有“听不懂但震撼”的调侃,也有专业网友对张量分量的深入探讨——这已成为这场“实验”的日常景象。
“生活中的细节都是物理的道理。”张朝阳的这句话,道出了课程的核心魅力。他将质能方程E=mc²的推导过程写满六块黑板,在跨年直播中从广义相对论推导出GPS定位原理;用流体力学解释火锅辣粉丝的吸味现象,借空气波动方程说明哈尔滨零下30℃时声音传播变慢的原因。这种“硬核推导”与“生活化解读”的结合,让高深科学变得触手可及。每周固定时间的直播,更将一时的好奇转化为稳定的期待,使课程从偶然热点沉淀为公众信赖的知识品牌。
这场实验的演进遵循着内在逻辑:从线上直播间的单人推导起步,逐步走向跨界破圈。与高校学子的面对面交流、“夜跑二环聊物理”的创新活动、结合《流浪地球》解读引力弹弓效应的尝试,让知识传播突破传统边界。2024年至2025年,张朝阳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与诺贝尔奖得主戴维·格罗斯、理论物理学家徐一鸿等顶尖科学家对话,使课程从个人知识秀升级为连接科学前沿与公众认知的桥梁。这种自然生长的轨迹,恰似物理学中的“相变”过程——量变积累引发质变飞跃。
张朝阳的坚持悄然重塑着搜狐视频的生态。在算法主导、娱乐至上的平台竞争中,这里回荡着粉笔与黑板的摩擦声,形成独特的“反算法”姿态。为满足课程需求优化的直播白板功能,成为所有知识播主的“电子黑板”;强化的回放系统让每期直播变身“视频图书馆”。这种专业氛围吸引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旭、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垒等学者入驻,催生出《科学演讲局》《星空下的对话》等知识栏目,构筑起难以复制的生态优势。搜狐视频由此在知识直播领域建立起差异化壁垒,通过沉淀高价值用户、繁荣播主生态,巩固了行业地位。
这场实验的价值远超知识传播本身。张朝阳“研究式学习”的态度——每天30%时间阅读、30%思考、30%推演——暗合其长期主义商业理念。作为中国互联网奠基人之一,他将影响力从商业成功延伸至公共知识服务,完成从商业领袖到知识普惠践行者的角色升华。在算法编织信息茧房、流量经济盛行的时代,他选择用“笨拙”的方式守护初心:打造免费的知识河流,系统性传递科学智慧。这种选择回应着三十年前中国接入互联网时的初心——消除知识鸿沟,让每个求知心灵都能被点亮。
当短视频平台充斥着15秒的娱乐碎片时,搜狐视频的直播间里,粉笔仍在书写着百年前的经典方程。这场持续四年的物理实验,不仅重塑着张朝阳的公共形象,更在互联网的喧嚣中,为知识同好保留了一片连接与共享的星空。在这里,好奇心依然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理性思考始终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