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领域近日传来重大消息,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对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展开观测,并获取了关键数据。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航天器首次实现对星际天体的直接观测,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增添了新的注脚。
阿特拉斯自被发现以来便备受关注,作为人类已知的第三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其沿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的轨迹引发了诸多猜测。此前,关于它的“身世”众说纷纭,甚至有人将其与“外星飞船”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通过分析其运动轨迹、反射特征和光谱数据,发现它与天然彗星高度吻合,未检测到任何人工信号或结构迹象,最终确认它是一颗正常的彗星。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2017年的“1I/ʻOumuamua”和2019年的“2I/Borisov”上,尽管它们的飞行轨迹与常规彗星存在差异,但本质仍是自然天体。
进一步研究显示,阿特拉斯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年龄介于30亿至110亿年之间,甚至可能比太阳系更为古老。这一发现使其成为研究系外行星成分、恒星演化及早期宇宙历史的珍贵样本,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中国此次观测不仅提供了精确数据,还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次观测任务由天问一号环绕器完成。作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核心探测器,天问一号环绕器于2021年2月成功进入火星轨道,成为我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并持续稳定运行至今。在针对阿特拉斯的观测中,环绕器在距离目标约3000万千米的位置展开工作,成为全球范围内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通过高分辨率相机连续30秒拍摄的系列图像,中国科学家首次捕捉到阿特拉斯的清晰特征:它由彗核和周围彗发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动画制作进一步展示了其运动轨迹,为后续探索提供了关键支持。然而,此次观测面临极大挑战——目标距离遥远、自身运动速度快(约58千米/秒)、相对环绕器运动速度更快(约86千米/秒),且彗核直径仅约5.6千米。阿特拉斯比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至10万倍,拍摄难度极高。中国航天团队成功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了首次对如此遥远且暗淡目标的观测。
提及天问一号,公众自然联想到其搭载的祝融号火星车。然而,与环绕器的稳定运行形成对比的是,祝融号已因火星灰尘覆盖太阳能板而陷入沉睡。自停止工作以来,它始终静置于火星表面,无法继续执行任务。要使其重启,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舱内温度高于零下15摄氏度,且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40瓦以上。尽管祝融号的设计寿命仅为92个地球日,但它实际运行时间远超预期,完成了既定科学目标,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尽管祝融号暂时无法复苏,但中国对火星的探索步伐并未停歇。天问三号任务计划于2028年左右发射,预计在2030年前后将火星样品带回地球。这一任务将极大提升人类对火星的认知。至于载人登陆火星,目前尚未纳入中国航天规划。当前,载人登月是重点发展方向,而载人火星任务仍属长远目标,需待技术进一步突破后方可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