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昔日“网红”极星汽车深陷泥潭:业绩亏损、资不抵债,还面临美股退市危机

   时间:2025-11-07 05:18:0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曾经以“全球化新能源先锋”姿态亮相的极星汽车,如今正深陷多重危机。这家由沃尔沃与吉利联合打造的高端品牌,近日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要求其在2026年4月29日前完成整改,否则将面临强制摘牌。这一消息,为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车企蒙上阴影。

财务数据暴露出极星汽车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球交付量超3万辆,营收14.23亿美元,但净亏损高达11.93亿美元,同比扩大119.4%。截至6月底,其总负债达79.09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飙升至217%,远超行业警戒线。更令人唏嘘的是,其市值已从巅峰时期的280亿美元缩水至16.89亿美元,蒸发超263亿美元。

中国市场的溃败成为极星汽车滑落的关键推手。2023年,该品牌在中国仅售出1100辆车,2025年上半年更是跌至69辆,排名垫底。10月,极星关闭上海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宣布全面转向线上销售,试图通过“轻资产”模式自救。然而,有消费者反映,其线上购车渠道存在流程模糊、服务响应迟缓等问题,转型效果尚未显现。

极星汽车的困境,与其战略定位的摇摆密不可分。成立初期,品牌以“特斯拉全球化对手”为标签,依托沃尔沃的技术背书与吉利的市场网络,试图打造“中国生产、全球销售”的高端形象。2019年,其首款车型Polestar 2以运动化设计引发关注,北京首家门店更选址特斯拉对面,剑指高端电动市场。但高度集权的决策机制导致中国团队缺乏自主权,甚至市场物料需从瑞典空运,难以适应本土化需求。

2022年美股上市后,极星汽车加速全球化扩张,年内进入25个市场,并计划年底覆盖30个地区。然而,这种“重海外、轻本土”的策略使其错失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爆发期。同期,特斯拉通过上海超级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销量与市值双双飙升;比亚迪、蔚来等中国品牌则凭借技术迭代与渠道下沉占据市场主动。极星汽车却因产品更新缓慢、品牌认知度不足,逐渐被边缘化。

吉利集团曾试图力挽狂澜。2025年6月,创始人李书福向极星注资约2亿美元,重新夺回控股权,持股比例增至66%。但此次输血未能扭转颓势,反而暴露出更深层问题:极星与吉利旗下其他品牌(如极氪、领克)存在定位重叠,内部资源争夺加剧;同时,其智能化技术依赖外部合作,2023年与星纪魅族成立的极星科技,至今未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智能座舱系统。

面对退市危机,极星汽车仍试图寻找转机。公司表示,将利用纳斯达克提供的180天合规期争取延期,并强调其在美国市场的突破——作为少数进入美国的中国新能源品牌,极星已在南卡罗来纳州设立生产基地,试图复制特斯拉的“本土化+全球化”路径。但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市场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仍低于中国与欧洲,且极星品牌缺乏差异化优势,短期内难以成为增长引擎。

李书福的“汽车帝国”正面临严峻考验。此前,他通过私有化极氪汽车、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降本增效,但极星汽车的案例显示,高端品牌的塑造需要更精准的市场洞察与长期投入。在新能源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极星能否避免成为下一个“弃子”,仍需观察。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