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在产能扩张与市场前景方面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据业内分析,小米汽车正通过多地工厂协同布局,向2026年百万辆级产能目标发起冲刺,其发展路径展现出独特的战略规划。

产能利用率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指标。当前,小米汽车北京一期工厂已通过双班制运营突破设计产能限制,年产能从15万辆提升至30万辆,利用率接近200%。二期工厂同样规划15万辆年产能,若两座工厂均保持当前效率,年产量可达60万辆。这种超负荷运转模式,既体现了市场需求的强劲,也反映出小米在供应链管理上的灵活性。
为支撑更远期的市场目标,小米汽车正加速推进产能布局。北京二期Plus项目(三期工厂总装车间)计划于2026年春节后投产,武汉一期工厂则定于同年5月启动,预计10月实现月产3.5万辆的规模。若产能爬坡顺利,叠加潜在的战略并购,2026年全年产能有望突破117万至120万辆。这种“自建+并购”的双轨策略,为产能快速释放提供了双重保障。

市场预测方面,多家机构给出乐观预期。国信证券认为,2026年小米汽车销量可能突破80万辆;平安证券则进一步预测,2026年销量达75万辆,2027年有望增至120万辆。伴随规模效应显现,汽车业务毛利率预计将稳定在20%以上,利润贡献度显著提升。这些数据表明,小米汽车不仅在产能端发力,更在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上构建竞争优势。
行业分析指出,小米汽车实现百万辆级产能目标具备现实基础。多地工厂的协同生产模式,可有效分散供应链风险;高效运营机制则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不过,产能爬坡进度与并购计划的执行效果,仍是决定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变量。这种“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体现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布局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