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明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人类社会的运行逻辑。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人民之夜”茶话会上,来自科技界、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的伦理构建、产业转化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度对话,勾勒出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交织的发展图景。

“智能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核心使命是构建价值坐标系。”人民网相关负责人提出,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主流媒体需突破信息传递的单一功能,通过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以价值链接服务民生需求。这种定位转变,本质上是对技术赋能下媒体社会责任的重新诠释——既要成为技术变革的瞭望者,更要充当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当讨论转向技术伦理层面,北京前瞻AI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曾毅的发言引发共鸣。他主张超越“工具理性”的局限,建立人机共生的伦理框架:“人工智能不应止步于技术突破,更需成为推动文明进阶的核心动能。这要求我们构建尊重生命、协同共治的伦理体系,让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整体福祉。”这种观点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智能学院执行院长郑宇化的实践路径形成呼应,后者强调:“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构建‘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完整链条,通过场景驱动实现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在能源与安全领域,技术变革正催生新的产业范式。科大讯飞副总裁徐甲甲指出,人工智能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既带来电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也孕育着行业变革机遇:“能源大模型与垂直领域模型的结合,正在破解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度等关键难题,推动能源体系向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深信服科技副总裁付夏冰则从网络安全视角提出警示:“AI既赋能防御方实现威胁预判,也降低了攻击者的技术门槛。这要求我们构建‘AI对抗+人机协同’的新安全体系,培养既懂安全又通AI的复合型人才。”

技术向善的实践在多个领域落地生根。蚂蚁集团通过“AI豆计划”在欠发达地区布局数据标注产业,已帮助超2万名乡村女性及返乡青年实现本地就业,验证了数字技术缩小城乡差距的可行性。枫叶互动副总裁南亚鹏则展示了AI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从智能翻译到剧本润色,从内容生成到漫剧创作,AI正在打破文化输出的形式壁垒。特别是AI漫剧这种新形态,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富想象力的载体。”
这场思想碰撞揭示出一个共识:人工智能的发展既需要技术突破的锐度,更需人文关怀的温度。当技术革新与价值引领形成合力,数字文明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在乌镇的夜色中,关于AI的讨论仍在继续,而技术向新、价值向善的探索,已然开启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