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浪潮下,设计师如何破局?成为驾驭技术与情感的“超级个体”

   时间:2025-11-09 20:16:5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人工智能能够瞬间产出海量设计图纸,传统设计师的角色定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由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发起的设计教育论坛,汇聚了来自多所顶尖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设计行业的转型路径。与会者普遍认为,设计师的核心价值正在从执行层面转向更高维度的创造力构建。

同济大学范圣玺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已能高效完成设计流程中的标准化环节,这反而凸显了人类设计师的独特优势。他强调:"设计工作的两端——提出关键问题的前段决策能力,以及做出价值判断的后段评估能力,将成为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这种观点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教学中得到印证,该校推行的"1+N"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大设计通识基础上发展个性化专业方向,培养跨领域整合能力。

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用"五维重构"理论描述行业变革,认为工具、流程、能力、组织和思维模式的全面升级正在重塑设计生态。他特别提出,设计师应转型为"技术应用场景的定义者",在人工智能尚无法自主提问的阶段,人类设计师需要承担起提出真正有价值问题的责任。东华大学林峰教授补充道,设计学科必须突破被动适应技术的局限,通过"设计+人工智能""设计+新材料"等跨界融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关于技术与人性的平衡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造园师弘毅的实践提供了独特视角,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园林效果图,他仍坚持亲手摆放每块石头的创作方式。"技术追求绝对精准,而美学价值往往存在于微妙的偏差之中",这种手工艺智慧被认为难以被机器完全复制。上海美术学院杜守帅教授介绍的"新海派"设计教育实验,通过跨专业课程和智能创新项目,探索将海派文化的包容特质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可能性。

教学领域的变革同样显著。天津大学赵伟教授指导学生运用人机协同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环境中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卢西教授则注重培养学生构建"有情感共鸣的公共空间",强调设计作为人际连接媒介的功能;上海美术学院开发的AI纹样生成系统,则通过技术手段降低了传统纹样创新的准入门槛,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文化创新。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时代,设计教育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培养技术操作者,而应致力于唤醒能够驾驭复杂系统、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建立桥梁的创造者。当每个人都能借助技术工具进行创作时,真正的设计师将通过赋予作品独特的温度与智慧,成长为引领创新潮流的"超级个体"。这种转型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决定着整个设计行业在智能时代的存续方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