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宣布,旗下部分门店将于本周末启动端到端辅助驾驶功能体验活动,该技术可实现全程无需人工接管的智能驾驶,覆盖SU7与YU7两款主力车型。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也折射出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的加速趋势。

此次开放的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核心在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直接处理传感器原始数据,跳过传统多模块协同的步骤,实现从环境感知到车辆控制的"端到端"闭环。技术团队透露,YU7车型因搭载更高算力的辅助驾驶芯片,在复杂路况下的决策响应速度较SU7低配版提升约30%。而SU7高配版与YU7算力持平,低配版受限于84TOPS算力及未配备激光雷达,在极端天气或非结构化道路场景中,系统会提示驾驶员保持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已于2025年7月向SU7系列推送了1000万Clips版本系统,该版本针对高速场景优化了领航辅助功能,通过增加千万级真实道路数据训练,使变道超车、匝道汇入等操作的平稳性提升22%。此次门店体验活动,将首次向公众开放城市道路场景下的端到端功能测试,参与者可体验包括自动跟车、红绿灯识别、无保护左转等20余项功能。
在技术竞争层面,小米正面临特斯拉FSD、华为ADS等劲敌的围剿。特斯拉凭借北美百万级车队数据,在长尾场景覆盖上占据优势;华为则通过ADS 3.0的GOD网络,实现了通用障碍物识别能力的突破。对此,小米汽车选择差异化路径:一方面通过小米生态链积累的1.2亿台智能设备数据,反哺自动驾驶算法训练;另一方面将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深度耦合,例如通过车载小爱同学实现语音控制变道、调节跟车距离等交互创新。
安全始终是智能驾驶的核心命题。小米汽车在体验活动中设置多重保障机制:系统会实时监测驾驶员注意力,若检测到闭眼、低头等状态超过3秒,将立即触发警报并逐步减速;同时,车辆保留L2级辅助驾驶的所有冗余设计,包括双ESP、iBooster线控制动等硬件备份。技术负责人强调:"当前技术仍属于辅助驾驶范畴,用户需始终保持接管能力,这是技术成熟前的必要过渡。"
随着此次体验活动的铺开,小米汽车正以"技术开放+用户共创"的模式加速智能驾驶落地。据内部人士透露,其第三代辅助驾驶系统已进入实车测试阶段,计划在2026年实现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全场景覆盖。这场由科技企业发起的智能驾驶革命,或将重新定义未来出行的竞争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