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级声子波导研究领域,一项突破性成果引发关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研究团队携手,成功展示了一种新型芯片级声子波导,其性能指标远超以往同类器件,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杂志。
声子作为固体或液体中声音的量子激发态,具有独特优势。其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在材料中更易被强限制,同频率下尺寸更小,且天然不受电磁辐射干扰。这些特性使得芯片级声子电路成为可能,可用于在紧凑、高效且具鲁棒性的体系中引导、存储和处理经典或量子信息。然而,此前芯片级声子波导面临损耗较大的难题,每厘米损耗约几dB,限制了其应用发展。
此次研究团队展示的芯片级声子波导,在损耗控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该波导在室温下运作,损耗低至每公里3dB,与以往芯片声子波导通常在10⁵dB/km量级的损耗相比,实现了几个数量级的改进,这一损耗水平已接近超导微波波导,并逐渐向光纤看齐。这意味着声子在这种波导中的传播距离大幅提升,为声子相关应用带来新可能。
这一成果得益于研究团队融合的两种物理机制。其一是“谷 - 霍尔(Valley - Hall)拓扑效应”。研究人员在一层20纳米厚的氮化硅(SiN)膜上刻蚀蜂窝状微孔,通过旋转三角形孔方向,构造出两种相反“谷态”的声子晶格。两者界面如同高速路,仅允许带特定谷自旋的振动能量沿边缘流动,天然抑制反散射。其二是“软夹持”(Soft Clamping)技术。与传统机械结构固定薄膜不同,这种设计让振动模式平滑衰减到材料内部,能量主要储存在“拉伸”而非“弯曲”中,大幅降低损耗。
对于这项成果,研究团队有着更深入的思考。他们认为不应局限于具体应用,而应进一步探索这一方法的潜能。目前,他们计划在实验中构建更复杂的结构,观察声子在其中穿行情况,或设计让声子相互碰撞的结构,以更好理解其极限能力,挖掘可能产生的新应用,为创造新知识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