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泡泡玛特直播间的一段工作人员私下对话引发广泛讨论。当提及一款售价79元的玩偶链子时,一位工作人员感慨“确实有点……”,另一位则回应“会有人买单”。这段对话被公开后,迅速点燃了消费者对潮玩定价的敏感神经,社交媒体上质疑声四起,不少网友认为这一价格“离谱”,甚至直言“被当傻子”。
在这场争议中,一个关键对比被忽视:日本潮玩品牌Medicom的基础款定价普遍在8000-15000日元(约合400-750元人民币),而泡泡玛特同类产品售价仅59-89元。即便如此,中国潮玩仍被诟病“太贵”,而日本潮玩却因文化溢价被广泛接受。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溢价的复杂心态。
潮玩行业的定价逻辑远非简单的“材质成本+加工费”。以泡泡玛特为例,其核心产品并非玩具本身,而是通过IP运营构建的情感体验。爆款LABUBU系列常以10倍甚至百倍价格被抢购,消费者购买的实则是“悦己经济”下的即时满足感。这种逻辑与奢侈品行业如出一辙——LV、爱马仕的高溢价从未影响其市场地位,反而成为身份象征。
从经济学视角看,潮玩定价遵循“情绪价值法则”。消费者为产品支付的费用中,很大比例用于满足对个性表达、收集乐趣或社交资本的需求。日本限量版Bearbrick玩偶转售价可达数万日元,美国Funko Pop稀有款在二级市场溢价惊人,均印证了这一规律。泡泡玛特的定价策略,实则是全球潮玩行业的普遍现象。
对比日本主流潮玩,泡泡玛特的定价已显克制。其基础盲盒价格区间为59-89元,高端MEGA系列最高1299元,而同等做工的日本潮玩价格往往翻倍。即便最新争议产品DIMOO挂链盲盒,单盒474元的价格在日本市场也仅属中低端。这种差异背后,是消费者对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差异化认知——洋货溢价被视为“品质保证”,国货溢价则被质疑“割韭菜”。
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历史惯性。过去数十年,进口商品在品质与品牌力上占据优势,导致消费者形成“洋货更值”的思维定式。尽管中国品牌近年快速崛起,但价值认知的重建仍需时间。泡泡玛特的直播争议,本质是中国品牌普遍面临的溢价困境:消费者能接受700元的日本手办,却对79元的中国潮玩犹豫不决,这种矛盾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与成长潜力。
品牌溢价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营收。以泡泡玛特为例,其2024年营收达130.38亿元,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75.2%,海外毛利率71.3%显著高于国内市场的63.9%。纽约时代广场门店中,限量版LABUBU标价299美元仍引发排队,而国内对79元挂链的质疑,暴露出本土品牌价值认可度的差距。这种差距若持续,或将限制中国诞生全球级IP企业的可能性。
泡泡玛特的成长路径揭示了破局关键。在LABUBU诞生前,企业已构建“全球艺术家共创网络”,与超350名艺术家合作,其中13个IP年收入破亿元。这一模式不仅需支付高额版权分成(如与迪士尼联名需支付15%-30%),还需承担IP推广与运营成本。2024年,THE MONSTERS系列收入暴增726%至30.41亿元,正是长期投入的回报。海外市场的成功证明,中国潮玩已具备全球竞争力,但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仍需升级。
日本消费者为Medicom TOY支付高溢价,源于对品牌文化与创意价值的认同。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包容度亟待提升。只有当市场能像接受日本、迪士尼手办一样,坦然为中国品牌的创意与情感价值买单,企业才敢加大IP投入,形成“投入-认可-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否则,直播中的一句“会有人买单”,或许终将变成“无人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