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A股市场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特斯拉工厂内,人形机器人精准执行复杂装配任务;医院诊室中,AI辅助诊断系统实现早期病灶的精准识别;数据中心里,国产AI服务器集群为大模型训练提供算力支撑。这些技术突破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转化为上市公司的实际业绩增长,重塑着中国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
算力基建领域成为本轮科技红利的主要受益者。寒武纪凭借思元590芯片的商业化突破,2025年三季度营收同比激增2386%,净利润增长320.19%,其芯片产品已深度绑定百度文心等国产大模型,产能规划达每年10万片。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与新易盛同样表现亮眼,前者作为英伟达核心供应商,1.6T产品出货量大幅增长,三季度营收突破百亿元;后者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1.7%,净利润增长284.38%,印证了光模块作为AI数据中心"神经网络"的关键地位。服务器制造领域,浪潮信息与工业富联通过业务转型实现高速增长,前者前三季度营收达1206.69亿元,后者净利润增长48.66%,均成为全球AI服务器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与基础设施层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对比,算法与应用层企业表现相对平稳。科大讯飞、三六零等企业虽已通过AI产品获得收入,但尚未出现能驱动业绩大幅增长的"杀手级应用"。这种分化反映出当前AI产业价值分配向底层技术倾斜的趋势——"卖铲人"模式因其确定性和爆发力更受市场青睐,而应用层仍需等待技术成熟与生态完善。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明显,算力相关板块年内涨幅显著,中际旭创、新易盛等企业股价翻倍,寒武纪更因国产AI芯片替代预期获得"寒王"称号。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同样呈现"上游强、下游弱"的特征。核心零部件企业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步科股份伺服系统收入增长65.96%,其第五代驱动器集成AI算法后能耗降低30%,已适配优必选等人形机器人厂商;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营收增长49.92%,产品精度接近国际水平,单价提升至3000元/台,或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奥比中光3D视觉传感器市占率达70%,前三季度营收翻倍,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相比之下,整机制造企业面临更大挑战,埃夫特、江苏北人等企业因低毛利和周期性特征出现亏损或业绩下滑。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A股110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研发支出达1102亿元,同比增长19.91%;53家算力企业投入291.76亿元,同比增长9.72%;55家AI算法与应用层企业研发总额653.62亿元,同比增长5.7%。头部企业表现尤为突出:龙芯中科研发费用占比达91.83%,寒武纪年研发投入超10亿元,海光信息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增长42.36%至25.86亿元。这些投入正转化为实质性成果——AI芯片国产替代率从10%提升至30%,寒武纪、海光信息在手订单超产能规划;人形机器人领域,绿的谐波、双环传动等企业在谐波减速器专利布局上覆盖关键核心技术。
存储芯片市场因AI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单台AI服务器所需DRAM和NAND分别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和3倍,推动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将产能转向高带宽内存(HBM)和DDR5等高端产品。这一调整造成传统芯片供应紧张,为兆易创新、东芯股份等国产存储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协创数据的转型路径具有代表性,该公司通过与英伟达合作开发机器人推理平台,将算力资源与应用场景深度结合,前三季度营收增长54.43%,探索出"算力+应用"的创新商业模式。
当前产业格局清晰呈现技术演进路径:基础设施层率先突破,核心零部件紧随其后,应用生态逐步完善。从寒武纪的芯片量产到步科股份的伺服系统升级,从海光信息的国产替代到奥比中光的视觉传感突破,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持续创新重塑全球产业链。这场由算力驱动、零部件支撑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着企业财报数字的增长,更标志着中国在AI与机器人领域从技术跟随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