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河南商超黑马”的淘小胖,凭借“胖东来门徒”“最像胖东来的商超”等标签,今年8月28日首次跨省进军重庆市场,开业当天便创下客流3.2万人次、销售额237万元的亮眼成绩。尽管门店面积仅6000平方米,但这一数据仍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两个多月后,《零售圈》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店工作日日均销售额维持在50万至60万元,周末突破100万元,全年预计可达2.5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适应力。
走进门店,入口主通道左侧的烘焙区、熟食加工区、水产区与面点区构成“烟火气核心区”,即便在工作日下午,仍吸引大量顾客驻足。烘焙区采用24小时三班倒的现场加工模式,克服跨省经营缺乏中央厨房的难题;熟食区则针对重庆消费者口味偏好,调整调味方案,推出本地化产品;面点区既保留河南特色,又融入重庆元素,实现口味创新。这种“本土化+特色化”的策略,成为吸引客流的关键。
水产区与就餐区的联动设计颇具巧思。下午三点,尽管非用餐高峰,但水产区依然人头攒动,就餐区内仍有顾客享用现加工的海鲜。门店提供的免费加工服务,不仅提升消费体验,更将生鲜销售与即时餐饮需求深度结合。右侧的食品、生鲜和水果区则通过精细化陈列,强化“新鲜感”与“性价比”的双重标签,满足家庭日常采购需求。
自有品牌是淘小胖的另一大差异化竞争力。目前,其自有品牌占比已超30%,覆盖几乎所有品类。但与行业普遍追求高毛利的策略不同,该品牌将重点放在品质把控与消费者信任建立上。“通过自有品牌传递品质承诺,进而提升复购率与品牌认知度,这才是核心目标。”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这种“反毛利”逻辑,实则为长期市场培育铺路。
淘小胖的成功并非孤立现象。近年来,河北郑兆丰、辽宁开心农场、陕西成山农场等区域黑马商超的崛起,揭示出传统商超转型的共性路径:通过精细化运营、本土化创新与供应链优化,重构竞争力。例如,重庆门店虽无中央厨房,但通过现场加工与灵活排班,解决跨省经营难题;熟食区通过口味调整,快速适应本地市场,避免“水土不服”。
行业观察指出,传统商超的困境并非单纯源于业绩下滑、成本上升或电商冲击,而是未能及时回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当山姆会员店、奥乐齐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实现“反向爆火”,本土黑马商超的崛起证明:通过业态创新、服务升级与供应链垂直整合,传统商超仍能开辟新增长空间。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打破同质化竞争,在细分领域建立独特优势。
从1995年外资零售大规模入华至今,中国商超行业经历了学习、发展、超越与调整的完整周期。当前,折扣化、自有品牌、熟食加工等趋势成为行业共识,但如何避免从“产品同质化”滑向“模式同质化”,仍是待解命题。淘小胖等黑马商超的实践表明,真正的竞争力源于对本地消费习惯的深度理解,以及对运营细节的极致打磨。这种“小而美”的路径,或许正为行业转型提供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