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近日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报告厅内被反复提及。两百余位科研人员齐聚一堂,共同追忆“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的学术人生与精神遗产。
1938年,年仅23岁的彭桓武远渡重洋赴欧洲深造,先后师从量子力学奠基人玻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薛定谔等大师。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他以卓越的才华迅速崭露头角,在量子场论、核物理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然而当1947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位已蜚声国际的物理学家却毅然放弃优渥条件,穿越战火纷飞的欧亚大陆返回祖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句掷地有声的宣言,成为那个时代科学家群体最鲜明的精神写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国际封锁与技术垄断,彭桓武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理论研究。在西北荒漠的简陋帐篷里,他带领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科研团队,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完成海量计算,在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当1964年罗布泊升起蘑菇云时,这位首席科学家却将荣誉证书轻轻推开,在颁奖台上挥毫写下那句传世名言,将集体智慧的光辉永远定格在科学史册。
作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创所所长,彭桓武始终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他打破传统师徒制的桎梏,倡导“咖啡时间”自由讨论制度,鼓励跨学科思想碰撞。这种前瞻性的治所理念,使得该所在量子引力、粒子物理等领域持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现任所长周善贵回忆道:“彭先生常说,科学突破往往诞生于不同思维方式的交汇处,这种理念至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科研文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彭桓武展现出独特的战略眼光。他亲自为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基础课程,将复杂理论转化为生动比喻;设立“彭桓武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却坚持匿名捐赠;晚年仍坚持逐字批改青年学者的论文,甚至用放大镜阅读手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董宇辉感慨:“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到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成,正是对彭先生早年奠基之功的最好诠释。”
这种精神传承正在新一代科研工作者中焕发新生。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的“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里,青年学者们正沿着前辈足迹探索未知领域。校长常进介绍,中心采用“旋转导师制”,让研究生在不同课题组轮转培养,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模式恰与彭桓武倡导的交叉研究理念一脉相承。而在北京中关村,理论物理所硕士研究生肖和的实验记录本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还工整抄录着彭桓武的科研箴言:“科学探索需要孤独的坚持,更需要集体的智慧。”
从西北戈壁到东南沿海,从泛黄的手稿到超算中心闪烁的指示灯,彭桓武留下的精神火种正在神州大地持续燃烧。那些镌刻在奖章背后的集体记忆,那些流淌在学术血脉中的创新基因,那些深植于科研土壤的价值追求,共同构成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密码。当年轻学者们抚摸着彭桓武使用过的计算尺,当重大科技突破的喜讯传来时,人们愈发清晰地感受到:这位科学巨匠从未远去,他的精神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