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新闻女王2》近期引发观众热议,不仅因其紧扣时代脉搏的剧情设计,更因剧中对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深刻探讨。剧中,离职的电视节目王牌主播文慧心遭遇前公司利用AI技术复刻其声音与形象,打造出“AI主播文慧心”继续播报新闻。面对这一挑战,文慧心选择与AI主播正面交锋,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类在新闻领域的独特价值。与此同时,现实中的“文慧心”化身带货主播,为某款AI办公应用软件代言,这一情节设计巧妙映射了当下广告业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现状。

这部剧集被观众戏称为“广告女王”,其前置、中插、植入等各类广告多达近20个,广告主之间的激烈竞争甚至超越了剧情本身。这一现象折射出当下传播学与营销学的高度融合,广告已成为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力量。然而,广告业的繁荣背后,广告主和广告商却面临利润空间被压缩的困境。钱究竟流向了哪里?答案指向了技术驱动的新型广告业态。
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户外广告牌构成五大核心传播渠道。媒介所有者凭借对有限资源的垄断,掌控着信息流通与大众认知。企业主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重金塑造品牌形象,黄金时段的电视广告、报纸头版等稀缺资源成为争夺焦点。广告商通过批量购买媒体版面或时段获取折扣,再加价转售给客户,形成“媒介代理”的盈利模式。这一时期,广告业依赖对媒介渠道和创意生产的双重垄断,享受着物质生活从匮乏走向丰富带来的红利。
互联网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一格局。meta、谷歌、字节跳动等技术平台凭借海量用户数据和先进算法,成为新的权力中心。这些平台通过实时竞价机制,根据用户行为数据精准预测购买倾向,实现广告投放的智能化与高效化。以eCPM(有效千次展示成本)为核心的算法模型,将广告展示机会分配给出价最高且转化率预测最优的广告主。这种技术驱动的模式,使流量平台取代传统广告商,攫取了广告产业链中最丰厚的利润。以meta为例,其广告收入占比超过90%,即便在经济下行期仍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广告收入高达1606亿美元。
AI技术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广告业的变革。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新技术大幅降低创意门槛,将传统需要数周完成的创意构思压缩至小时级。可口可乐等品牌已开始广泛应用AI生成广告内容,以节省预算并快速响应市场热点。广告主对这类技术的接受度极高,因为它们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升广告与热点的契合度。面对这一趋势,广告商不得不加快转型步伐,以避免被市场淘汰。

部分广告商已通过AI技术实现业绩突破。汇量科技旗下的Mintegral平台利用AI算法优化广告投放效果,帮助广告主提升投资回报率。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7%,股价自年初以来涨幅超过一倍。蓝色光标则采取不同策略,其自研的BlueAI平台深度渗透营销全流程,从创意生成到视频制作均实现智能化。尽管目前盈利状况一般,但市场对其AI广告业务的增长潜力充满期待,近一年股价涨幅超过30%。传统广告巨头也在积极布局,IPG、阳狮集团、WPP等公司通过收购AI数据分析企业,试图在科技巨头的围剿中夺回市场主动权。
广告平台对AI广告的野心更为显著。以快手的可灵AI为例,该平台通过提供P端订阅服务和B端API服务,2025年第二季度收入突破2.5亿元,成为快手股价上涨的重要支撑。这些收入既来自视频创作者和广告从业者的订阅付费,也来自广告营销、影视动画等行业企业的技术服务费。广告商与广告平台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微妙:前者依赖后者提供的流量和技术支持,后者则通过垄断用户注意力收取“数字地租”。对于广告主而言,从平面广告到AI广告的付费模式转变,并未改变其核心需求——触达消费者。而这一切成本的最终承担者,仍是广大消费者。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无形中为整个广告产业链的运转支付了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