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众安在线缘何无需担百保君之责?五大法律屏障已筑牢

   时间:2025-11-12 22:48:37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百保君平台因兑付问题引发投资者集体维权,部分情绪激动的投资者将矛头指向曾与其存在股权关联的众安在线。然而,从法律关系和经营事实来看,众安在线在此次事件中并无直接责任,其早已通过股权转让完成法律切割。

众安在线作为香港上市的持牌保险公司,与百保君的实际运营主体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在法律层面属于完全独立的法人实体。尽管众安科技曾于2023年持有百保科技约24.68%的股权,但今年5月已通过股权转让协议彻底退出,目前不再持有任何股份。这一时间节点早于9月爆发的兑付危机,意味着众安在危机发生前已完成法律意义上的“脱手”。

从经营控制权来看,众安在线始终未参与百保君的实际管理。据众安方面披露,其对百保君的投资仅以无形资产作价,未派遣管理人员或干预日常运营。百保君的实际控制人李雪峰持有公司21.33%的股份,且自2023年起便未再向众安反馈经营数据。这种“信息断联”状态,使得众安连基本的知情权都已丧失,更谈不上对公司的控制或责任承担。

百保君的商业模式本身存在重大合规风险。其推出的“89元购权益+返100元京东卡+高额积分”模式,被业内人士指出具有庞氏特征,与保险业务无实质关联。众安作为持牌保险机构,从未授权百保君销售任何保险产品,平台上所谓的“保险服务”也与众安现有产品完全割裂。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本质上属于百保君的独立行为,与众安的合规保险业务不在同一轨道。

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法律责任追究需满足“参与决策、知情或获利”等条件。而众安在线在这三点上均不构成要件:其投资决策已通过股权转让终止,未参与百保君后续经营;对违规模式不知情;投资本金因退出协议面临损失,未从中获利。法律明确禁止“连坐”原则,已退场的股东不应为后续发生的违规行为担责。

我国《公司法》确立的“有限责任原则”进一步明确,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除非存在滥用公司独立地位、虚假出资等极端情形。众安在线的股权退出程序符合法律规定,不存在逃避债务或转移资产的行为,因此无需对百保君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众安在线在此次事件中同样是投资失败的受害者。其投入百保君的本金因后者经营危机面临损失,却在危机爆发后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众安方面已公开声明“同属受害者,正关注案件调查”,并强调已完成法律层面的切割。

投资者维权需遵循法律路径。百保君的兑付危机由李雪峰团队主导,实际责任主体应为百保(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及其控制人。投资者应直接向相关责任方主张权利,而非将矛头指向已退出且无关联的第三方。法律判决需以证据和责任关系为依据,舆论压力不应替代司法程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