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近日宣布,其北斗短信业务已完成重大技术升级,在无地面网络覆盖的极端环境下,用户可通过卫星通信发送图片、语音及更长的文字信息,通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此次升级突破了传统北斗短信仅支持纯文字的限制,新增图片与语音消息功能。在无信号区域,用户可拍摄现场照片、录制语音描述险情,并补充文字信息,形成内容全面的求救报告。例如,山洪救援中,前方传回的水位照片、伤员语音及物资清单,可帮助后方提前制定救援方案,显著提升救援效率。
文字短信的容量也大幅提升。上行发送字数从20字增至40字,下行接收从6字增至10字,紧急情况下可传递更详细的信息。这一改进解决了过去北斗短信仅能发送“求救”“安全”等简短内容的局限,满足复杂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支撑这一功能的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高压缩与AI还原技术。手机端200MB以内的图片和8秒内的语音,经压缩后传输,压缩率最高超过90%,有效克服卫星通信带宽有限、传输慢的难题。接收端通过AI算法高保真还原,图片清晰度较过去提升30倍以上,确保信息准确传递。
首款支持该功能的终端为红米Note 15 Pro+,相关软件更新已陆续推送,其他品牌终端也将在近期完成适配。随着更多手机品牌加入,北斗短信的使用成本有望降低,资费或更亲民。
此次升级是中国移动构建“天地一体”通信网络战略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中国移动在5G、低空经济、车联网等领域持续投入:建成全球最大“双千兆”网络,打造超5万个5G行业应用;推出中移凌云、哈勃一号等低空经济核心产品,与30余家头部企业合作;通过“5G+北斗”技术为吉利汽车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覆盖车辆超百万台。北斗短信的升级,补齐了“全场景、全时空”通信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多媒体通信通道。
当驴友在深山发送带位置的照片,渔民在海上用语音描述情况,勘探队员在无人区传回现场图片时,通信的意义得以真正体现: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世界保持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