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探秘卫星诞生地:走进赛德雷特工厂,解锁卫星制造全流程

   时间:2025-11-13 08:02:3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湖南株洲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坐落着一家专注于微纳卫星研发与制造的企业——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湖南北斗产业园“1+2+3+N”产业布局中的核心枢纽,这家企业凭借其先进的“脉动式微小卫星智能制造产线”,成为国内商业卫星制造领域的标杆。

走进赛德雷特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总装测试与环境模拟试验平台。这条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产线,每年可批量生产150颗5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覆盖从零部件组装到整星测试的全流程。工厂内划分了多个功能区域:振动测试区配备16吨级振动台,可模拟火箭发射时的极端振动环境;热真空罐区域通过液氮冷却的热沉技术,精准复现太空的冷黑环境;精度测试区则依靠多经纬仪与激光跟踪仪,确保卫星各部件的毫米级装配精度。

在装配区,智能机械臂与柔性输送线系统协同作业,将数千个精密零部件逐步组合成完整的卫星结构。热控材料生产区专注于研发能调节太空极端温度的特殊材料,确保仪器设备在-170℃至120℃的温差中稳定运行。电缆生产区则制造出具有抗辐射、耐低温特性的专用线缆,保障电力与信号在复杂太空环境中的可靠传输。

工厂的试验区域同样引人注目。展开试验区通过微重力模拟装置,测试太阳阵与载荷天线的展开性能;光照测试区利用太阳翼光电性能测试系统,验证卫星在轨运行时的能源转换效率;力学试验区则通过正弦与随机振动试验,考核卫星对火箭推力的适应性。真空热试验区与常压热试验区分别模拟太空真空环境与地面极端温度,暴露产品潜在缺陷。

这家以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企业(占比75%),可为客户提供光学遥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等定制化产品,应用领域涵盖通信、导航与遥感。令人惊叹的是,生产一颗卫星仅需两个多月,全程由七八名工人通过智能化产线完成。在展厅中,一张2018年刊登于《科学》杂志的“最美地月合影”格外醒目——这张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龙江二号”卫星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地球与月球的同框瞬间。作为该任务副总师的董立珉博士,正是赛德雷特的创始人。

从零部件的毫米级装配到太空环境的全真模拟,从智能机械臂的精准操作到极端温度的可靠测试,赛德雷特用工业化思维重构了卫星制造流程。这家扎根于制造名城的企业,正以每年150颗卫星的产能,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进入“批量制造”的新时代。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