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风着陆场发布的一则禁航通告引发广泛关注。通告明确指出,11月14日16时20分至16时50分,该区域将实施禁航管制。由于东风着陆场是我国神舟飞船返回的指定地点,结合当前中国空间站的任务动态,业内普遍推测此次禁航与神舟系列飞船的返回任务密切相关。
目前,空间站上同时对接着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两艘载人飞船。综合多方面信息分析,即将返回的航天器极有可能是神舟二十号。这一判断的核心依据,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期遵循的“安全冗余”原则。根据该原则,空间站必须始终保有一艘状态正常、可保障航天员应急撤离的载人飞船,以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此前,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遇太空微小碎片撞击,原定返回计划被迫推迟。太空中,即使是微小的碎片,也可能以每秒7.6公里的速度高速飞行,其撞击能量足以对航天器造成严重损伤。为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对飞船状态展开全面评估,最终决定推迟返回任务。
与此同时,空间站上的另一艘飞船——神舟二十一号,目前状态完全正常。它承担着保障当前在轨6名航天员(神舟二十号乘组3人:陈冬、陈中瑞、王杰;神舟二十一号乘组3人)应急撤离的关键职责。若此时让神舟二十一号返回,空间站将失去可用的应急返回飞船,一旦发生突发情况,6名航天员将面临无法撤离的巨大风险。这种违背“安全冗余”原则的操作,在严谨的航天任务中绝不可能出现。
随着禁航时间的临近,一个核心问题引发公众热议:神舟二十号的3名航天员是否会搭乘这艘飞船一同返回?目前,官方尚未发布明确消息,但坊间流传一种说法,称神舟二十号可能以“空船模式”返回。待后续发射神舟二十二号与空间站对接后,再由神舟二十二号将航天员接回地球。
从表面看,这种方案似乎合理,既能通过空船返回验证神舟二十号的安全性,也相当于开展了一次实战化的应急救援演练,进一步检验中国航天的应急响应能力。然而,深入分析便会发现,“空船返回”方案存在明显安全隐患。若神舟二十号空船返回,空间站上将仅剩下神舟二十一号一艘可用飞船,而此时舱内仍有6名航天员驻守。按照设计标准,一艘神舟飞船最多搭载3名航天员,根本无法同时保障6名航天员的应急撤离需求。一旦空间站遭遇突发故障或外部风险,剩余的6名航天员将陷入“有险难撤”的危险境地,时间可能会长达数日,这与中国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重相悖。
针对“神舟二十号因撞击无法载人返回”的猜测,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发布的信息,始终强调“神舟二十号航天员状态良好”“返回任务有序推进”,却从未提及飞船因撞击造成“无法载人返回”的关键性损伤,也没有说明损害程度或状态差异。结合航天科研团队对飞船开展的多轮仿真分析、23个专业实验室的数据检测,以及北京飞控中心连续72小时的空间环境监测结果来看,神舟二十号的损伤大概率集中在非关键部位,仍具备载人返回的基础条件。
那么,更符合安全逻辑的操作方案可能是什么?结合中国航天的应急保障体系和任务规划习惯,最稳妥的方式或许是“先补位、再撤离”。具体而言,先将处于待命状态的神舟二十二号发射升空,让其入轨在空间站附近合适的位置停泊待命,再安排神舟二十号撤离空间站并返回地球。随后,神舟二十二号迅速与空间站对接,在合适的时间让神舟二十号航天员进入其中,之后脱离空间站再返回地球。这样的时间衔接设计,基本能确保空间站始终有两艘飞船(神舟二十一号+神舟二十二号)可供航天员使用,彻底消除“单船应对6名航天员”的安全隐患。
事实上,中国航天早已为这类突发情况构建了完善的应急响应体系。按照“发一备一”的策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终有一艘加注好燃料的备份飞船(此次为神舟二十二号)和一枚待发火箭待命,具备8.5天内实施太空救援的能力。从接到指令后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物资调配,到火箭转运、全系统测试,这套成熟的流程能为“先补位、再撤离”方案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所有关于返回模式和流程的分析,都还停留在基于公开信息的合理推测层面。最终神舟二十号是载人返回还是空船返回,3名航天员何时能踏上归途,仍需等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官方结论。在载人航天任务中,“安全”永远是比“速度”更重要的优先级。如今,距离东风着陆场禁航的时间越来越近,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那一声“着陆成功”的通报。无论神舟二十号此次以何种模式返回,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国载人航天决策层已制定了最优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