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宜宾举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全球装机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品牌占据六席,国内前十强企业装机量占比突破96%,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这座长江首城不仅以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吸引行业目光,更通过技术创新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已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闭环体系。从上游锂矿开采到正负极材料生产,从电芯制造到整车组装,再到电池回收利用,六大核心环节在此紧密衔接。当地规划产能超过300吉瓦时,已建成产能达210吉瓦时,相当于全球每生产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产自宜宾。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模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升了供应链稳定性。
大会期间,由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孵化的"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位于长江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0.5吉瓦时高安全电芯生产线,整体规划年产4吉瓦时。其核心突破在于掌握高安全电解液原位聚合技术,使产品能量密度达到300-500Wh/kg,在无人机、电动摩托车及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四川赛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专注于固态锂离子电池研发。该公司副总经理谭铁宁透露,一期产品主要面向低空经济领域,包括工业级无人机、服务机器人及电动摩托车等细分市场。这些产品通过优化电解液体系,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热稳定性和循环寿命。
技术突破带来明确的应用路线图。据企业负责人介绍,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进入示范应用阶段,覆盖新能源汽车、3C电子产品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到2030年,这项技术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届时电池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将迎来质的飞跃。这种渐进式的技术迭代策略,既保证了研发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为产业链上下游预留了适配周期。
作为创新策源地,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持续输出核心技术成果。其孵化的赛科动力公司,依托创新中心在材料科学、电化学体系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构建起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完整转化链条。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重塑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创新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