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3年坎坷,八马茶业终于在港交所敲响上市钟声,成为继天福茗茶、澜沧古茶后第三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国茶企,同时以“高端中国茶第一股”的身份引发行业关注。这家起源于福建安溪的茶企,自1997年由王氏兄弟创立以来,始终聚焦高端茶叶市场,旗下拥有“八马茶业”“信记号”“万山红”等品牌。截至2025年10月,其线下门店网络已覆盖全国,总数达3716家,其中直营门店234家,加盟体系包含直接特许加盟与区域复合特许加盟两种模式。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末茶叶连锁专卖店数量计算,八马茶业在中国茶企中位居首位。然而,这家行业龙头的资本之路却充满波折:2012年首次启动深交所中小板IPO计划后陷入停滞,2015年至2018年转战新三板挂牌,2021年与2023年两次冲击深交所创业板及主板均以撤回申请告终,最终于2025年成功转道港交所实现上市。这种曲折历程并非个例,安溪铁观音集团、华祥苑、信阳毛尖集团等十余家茶企均曾冲刺A股市场,但至今仍未出现“A股茶业第一股”。
中国茶叶市场虽规模庞大——2018年产量占全球44.36%,消费量达211.9万吨——但资本市场对茶企的接纳度始终有限。行业特性成为主要障碍:茶叶价格受产地、香气、色泽等因素影响跨度极大,从几十元到数十万元不等,这种非标准化特性既为造假提供空间,也加剧了监管难度。更关键的是,市场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状态,90%份额仍由茶农小作坊占据,2024年高端茶叶市场前五大企业合计市占率仅5.6%,八马茶业占比1.7%。这种分散格局与缺乏全产业链品牌企业的现状,构成了茶企上市的核心痛点。
上市对八马茶业而言既是阶段性胜利,也暴露出深层挑战。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增速从16.8%骤降至1.0%,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4.2%至10.6亿元;净利润同期从1.66亿元增至2.06亿元后,2025年上半年同比减少17.8%至1.2亿元。业绩承压直接反映在渠道端:自2022年以来累计流失超300家加盟商,单店年均销售额从35万元跌至25万元。这种颓势既与行业标准化程度低、供应链管理复杂有关,也折射出高端茶叶市场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断层。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传统茶企正面临双重困境:既要突破手工制造带来的规模化瓶颈,实现精细化与标准化的平衡;又需打破次元壁,在坚守高端定位的同时拓展年轻客群。八马茶业虽凭借资本助力获得资源整合优势,但如何运用上市资金解决加盟体系萎缩、产品溢价能力弱等经营短板,仍是关键考验。数据显示,其2025年上半年线下渠道销售额下滑直接拖累整体业绩,而线上渠道占比不足30%的现状,更凸显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
这场上市潮背后,折射出中国茶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当新式茶饮品牌通过标准化操作与年轻化营销快速崛起时,传统茶企仍在品类与品牌的博弈中艰难探索。八马茶业的资本化路径能否为行业提供破局样本,既取决于其能否在标准化生产、品牌溢价、渠道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也关乎整个产业能否从分散走向集中。随着更多茶企叩响资本市场大门,这场关于传统与现代、品类与品牌的较量,或将重新定义中国茶业的未来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