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观魔术!最小粒子对撞机解锁宇宙谜题,梨形镭核成破译关键

   时间:2025-11-13 12:49:2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核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们完成了一项令人惊叹的突破——他们利用单个镭原子与氟原子结合,打造出全球最小的粒子对撞机。这一创新实验不仅挑战了传统研究范式,更可能为解开宇宙物质与反物质失衡的谜题提供关键线索。

实验的核心在于一种名为一氟化镭的特殊分子。这种分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镭原子核的形状——不同于大多数原子核的球形结构,镭核呈现出罕见的梨形(也有学者形容其类似牛油果),这种被称为“八极形变”的特征在整个核素图谱中极为少见。科学家发现,这种非对称结构能够像信号放大器一样,将微弱的对称性破缺效应增强数千倍,而这类效应正是理解物质为何主导宇宙的关键。

研究团队通过将镭原子嵌入一氟化镭分子中,创造了一个极端物理环境:分子内部产生的电场强度远超实验室人工制造的最强电场。在这种条件下,镭原子的电子被强烈压缩,甚至能够短暂穿透原子核,与质子和中子直接相互作用。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子尺度上实现了粒子对撞,其精度远超传统巨型加速器的能力范围。

实验过程中,科研人员运用激光冷却技术将分子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随后通过高精度激光光谱学监测电子能量变化。最终,他们捕捉到了电子穿透原子核的直接证据——观测到的能量值与理论预测存在微小但显著的偏差,这正是电子在核内“冒险”留下的痕迹。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首次在分子体系中观测到了玻尔-韦斯柯夫效应,这一发现揭示了放射性原子核内部的磁性分布规律。

这一突破的意义远超核物理范畴。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早期宇宙应产生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现实宇宙却几乎由物质构成,反物质几乎“消失”。科学家推测,这种失衡可能与CP对称性破缺有关——即物理定律对物质和反物质存在微妙差异。尽管此前已在介子和底重子衰变中发现CP破缺迹象,但其强度不足以解释宇宙中的物质优势。而镭核的梨形结构恰好能够放大尚未被发现的新型CP破缺效应,使其成为可探测的信号。

实验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研究使用的镭同位素半衰期极短,例如镭-225仅14.9天,镭-223更短至11.4天,样本往往在完成多次测量前就已衰变。一氟化镭的制备过程极为复杂,研究人员每秒仅能捕获约五十个符合条件的分子,对测量技术的灵敏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尽管如此,团队仍在推进技术升级。他们正在开发更高效的分子制备方法和更灵敏的检测技术,并计划引入更强大的激光系统以增强信号强度。同时,研究范围也在扩展——钍、锕等元素可能同样拥有梨形核结构,其中钍-229已成为核光钟研究的焦点,有望实现更高精度的物理测量。

这项基于分子的“桌面级”实验打破了传统大型加速器的成本与规模限制,为更多研究团队参与前沿核物理研究提供了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宇宙起源的探索或将迎来新的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