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场以“科创新潮 山水有约”为主题的中部六省媒体合肥行活动拉开帷幕。由央广网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频道及大河网、黄河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安徽合肥,通过探访科大讯飞、本源量子、东超科技等科创企业,感受这座城市将千年神话转化为现实科技的独特魅力。

在科大讯飞总部,智能语音技术的突破让古代神话中的“顺风耳”成为现实。记者们体验了方言识别、多语种同声传译等功能,见证了机器如何突破语言壁垒,实现人类跨越时空的交流梦想。这项技术不仅打破了空间限制,更让人机交互变得自然流畅,正如《封神演义》中“顺风耳”与“千里眼”的兄弟组合,赋予了人类超越常规的感知能力。
量子计算的探索则在本源量子车间展开。一台名为“本源悟空”的量子计算机吸引了众人目光。其搭载的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的“72变”为灵感,寓意着量子计算的无限可能。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正通过量子叠加与纠缠特性,开启计算能力的新纪元。
东超科技的展厅内,无需介质的空中成像技术让“无字天书”的神话照进现实。这项非接触式显示技术通过特殊光学原理,使信息直接悬浮于空气中,仿佛古代传说中承载无限智慧的神秘书籍。记者们伸手触摸“空气屏幕”,感受科技如何打破传统显示介质的束缚,让信息传递更加自由。

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大科学装置,则承载着人类对终极能源的追求。这座以“夸父”命名的研究设施(CRAFT),中央矗立着“夸父逐日”的雕塑,象征着从古代先民追逐太阳到现代科学探索核聚变能量的传承。核聚变材料在地球上的储量丰富且无污染,被视为打开“能源自由”之门的钥匙,而“人造太阳”计划正是要复现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
深空探测的梦想在崔岗艺术村的科普艺术馆延续。这里展示的“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装置,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熔融成砖,未来或可实现“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的构想。从“嫦娥奔月”到地外建造,中华民族的航天探索正从神话走向实践,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不断扩展。
参与采访的媒体代表感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与智慧。从“顺风耳”到智能语音,从“悟空”到量子计算,从“无字天书”到空中成像,从“夸父逐日”到可控核聚变,从“嫦娥奔月”到深空探测,每一项科技创新都呼应着古代神话的想象,印证了传统文化对未来科技的朦胧预见。这条从神话到现实的创新之路,不仅传承了探索精神,更彰显了脚踏实地的实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