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南地区,大黑山素有“第一山”的美誉,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然而,这座海拔663米的山峰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地球演化故事。近日,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辽宁区域地质研究的吴子杰,向外界揭开了大黑山独特的地质奥秘。
大黑山的地质结构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最底层的片麻岩基底、中层的糜棱岩带以及顶部的石英砂岩盖层。片麻岩基底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代,而糜棱岩带则是在约1.3亿年前,由于构造剪切作用使片麻岩基底顶部发生变形而形成。至于作为山峰主体的石英砂岩盖层,过去普遍认为其形成于8亿至6亿年前的南华纪。但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这一主体部分的实际形成时间可能更早,大约在10亿年前。
地层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层都记录着地球不同时期的历史。不同年代的地层中,化石组合各具特色,这些化石如同时间的印记,为确定地层年代提供了关键依据。然而,大黑山的石英砂岩中化石记录稀少,导致其沉积时代长期存在争议。如今,借助先进的同位素测年技术,科学家们终于能够更准确地追溯大黑山的形成年代,为其地质研究构建起更为精确的时间框架。
通过深入分析石英砂岩的特征,地质学家们发现,大黑山在远古时期曾是一片海洋。砂岩中保存的双向斜层理、波痕以及海绿石等沉积标志,均表明这里曾是滨岸环境。大约1.3亿年前,一场影响深远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大连地区也未能幸免。这次运动引发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频繁的岩浆活动,大黑山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成形。随后,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和断层作用,大黑山的山体轮廓逐渐清晰,最终完成了从海洋到山地的转变。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0亿年前,华北陆块位于赤道附近,而劳伦古陆(现今北美地区的核心部分)则位于南半球,且与华北陆块相连。当时,两大陆块之间存在多个河流系统,劳伦古陆的碎屑锆石被河流搬运至华北陆块,最终成为大黑山石英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发现得到了铪同位素测试结果的支持,证实了部分碎屑锆石确实来自遥远的劳伦古陆。大黑山因此成为板块运动与物质长距离搬运的生动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