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高压天然气长输管道余压发电项目——海门站天然气余压发电工程,近日在江苏南通正式启动商业化运营。该项目由国家管网集团主导建设,通过创新技术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标志着我国在天然气管道节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核心机制在于回收天然气调压过程中的余压能量。当高压天然气从长输管道进入城市门站时,需通过调压设备降低压力以满足用户需求。传统工艺中,这部分压力势能会以热能形式耗散,而新项目采用膨胀发电机组,将压力差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电。据技术负责人介绍,单套设备年发电量可达3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余吨。
设备研发团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机组采用可变导流叶片设计,配合3D打印工艺制造的精密叶轮,在-20℃至40℃工况下均能稳定运行。特别设计的自然通风复热系统,利用环境空气对低温天然气进行预热,既避免额外能耗又解决了管道冰堵风险。该设备已通过极端压力测试,可在10兆帕工况下持续工作。
系统安全性方面,项目采用双回路冗余设计。发电装置与原有调压系统并联运行,当监测到发电模块停机时,智能控制系统会在0.3秒内自动切换至备用调压通道,确保天然气供应零中断。这种设计既保障了能源回收效率,又维持了管网运行的稳定性。
根据国家管网集团的推广计划,长三角地区将作为示范区率先铺开兆瓦级余压发电装置。技术团队测算显示,我国现有高压天然气管道沿线适宜改造的调压站超过200座,若全面采用自复温技术方案,总装机容量可达4.2万千瓦,年发电量相当于替代12万吨标准煤。目前,相关技术标准已进入编制阶段,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