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江门一处静谧的山体深处,地下700米的位置,一个巨大的“玻璃球”正静静等待着捕捉宇宙中最神秘的访客——中微子。这种被称为“幽灵粒子”的微小存在,每秒有数以亿计的太阳中微子穿过人体,却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科学家们耗费十余年建造这座地下实验室,只为揭开中微子背后隐藏的宇宙奥秘。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自宇宙大爆炸以来便充斥在每个角落。每立方厘米空间中约含有300个中微子,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穿透力极强。地球直径超过1.2万公里,但100亿个中微子中可能只有一个会被地球物质拦截。这种特性使中微子成为物理学界最难以捉摸的研究对象,直到1956年人类才首次通过核反应堆观测到其踪迹。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的核心探测器形似巨型西瓜,被安置在44米深的水池中。水池顶部覆盖着面积达千平方米的宇宙射线探测器,形成双重防护体系。选择地下700米的深度并非偶然——山体岩层能有效屏蔽地面宇宙射线的干扰,为中微子探测创造纯净环境。这个全球首个超大规模中微子专用装置,其规模是国际同类实验的20至50倍,迫使科研团队必须突破传统技术框架。
实验首席科学家王贻芳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研发新型光电倍增管与水下防爆系统,构建高精度液闪纯化装置,完成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架安装,制造出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体。这些创新成果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使装置自今年8月启动运行以来,已开始持续产生科研数据。目前每天能稳定探测到约50个来自核电站的中微子,每个有效信号都需从每秒千次事件、每日数千万数据中精准筛选。
中微子研究承载着破解宇宙起源之谜的关键线索。在12种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占据3种,其质量特性直接影响对宇宙演化、星系形成的认知。科学家推测这些神秘粒子可能携带反物质世界的密码,而中微子质量排序研究正是当前国际竞争焦点。此前相关领域的突破已三次斩获诺贝尔奖,江门实验有望在三至五年内取得重要成果,若能捕捉到超新星爆发产生的中微子,更将推动天体物理学重大进展。
这项持续17年的科研工程背后,是王贻芳对基础科学前沿的执着追求。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振荡模式,到江门装置突破技术极限,他始终强调中国必须在科学探索中占据独特位置。“科学进步是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基石,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弥补历史欠账。”面对“基础研究有何用”的质疑,这位科学家以四大发明的历史教训作答:缺乏科学体系支撑的技术突破,终将限制文明发展高度。在这片地下700米的实验室里,中国科学家正用独特的方式,在人类认知边界刻下新的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