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市场上的“新消费三姐妹”——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和蜜雪冰城,股价经历了一轮明显震荡。以10月23日收盘价计算,泡泡玛特在五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近20%,老铺黄金同期跌幅达13.8%,蜜雪冰城也下滑约10%。三家公司市值较年内高点合计蒸发超过2800亿港元,引发市场对新消费板块的广泛关注。
尽管股价承压,但三家企业的业绩表现并不逊色。泡泡玛特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45%-250%,其中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265%-1270%;蜜雪冰城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9.3%至148.75亿元,净利润增长44.1%至27.18亿元。分析指出,短期因素如美洲市场基数较低、蜜雪冰城对外卖补贴的依赖等,是导致业绩波动的重要原因。随着这些因素消退,企业增长或将回归更稳健的轨道。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敏锐。华泰证券将“新消费大盘偏弱”列为泡泡玛特股价下跌的核心原因之一,美银证券则因“基本面或无法支撑现有估值”将蜜雪冰城评级下调至“跑输大市”。机构普遍认为,新消费行业正经历从“过热”到“理性”的调整期,估值逻辑面临重新审视。
回顾过去两年,新消费企业曾经历“魔幻”上涨。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和老铺黄金股价实现“十倍暴涨”,蜜雪冰城上市后市值更超越泸州老窖、青岛啤酒等传统巨头。情绪消费的崛起成为关键推手——消费者愈发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悦己体验和情绪价值,推动相关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然而,新消费企业的市盈率远超迪士尼、LVMH等百年巨头,引发市场对泡沫的担忧。
基金经理曾公开质疑部分新消费企业估值合理性。例如,泡泡玛特市值一度超过“孩之宝+美泰”之和,蜜雪冰城市值超越海底捞与百胜中国总和。这种“非理性繁荣”促使资本提前撤离,百亿私募基金仁桥资产早在今年6月就预警行业过热,广发证券分析师刘晨明也指出,资金撤离是对整个板块估值逻辑的修正。
具体到企业层面,“三姐妹”各自面临挑战。泡泡玛特依赖爆款LABUBU实现增长,但下半年主动增加库存以抑制炒作,导致二手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部分款式转售价缩水70%。新品热度下滑和社交媒体内容创作量锐减,暴露出潮玩品牌对抗潮流周期性的难题。如何将盲盒从“快消品”升级为具有文化底蕴的IP,成为其核心挑战。
蜜雪冰城则选择主动调整国内扩张节奏,将门店保护区域扩大至1000米,重点提升单店销售额。同时,通过幸运咖和收购的福鹿家品牌探索第二增长曲线。然而,其供应链优势能否支撑新品类和海外市场的扩张,仍需时间验证。老铺黄金的涨价策略也引发争议,尽管宣称“一口价”不随金价波动,但部分商品实际涨幅超20%,与金价下跌形成“倒挂”,暴露出其在奢侈品定位与投资属性间的模糊定位。
消费市场整体呈现“谨慎乐观”态势。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CPI连续三个月扩大,反映内需逐步回暖。然而,消费者行为仍趋谨慎——华住集团可出租客房收入同比下降4%,千元餐厅数量较2022年缩减50%。这种“有钱但慢慢花”的心态,要求新消费品牌更注重产品力和长期价值构建。
新兴消费创业项目已展现新趋势。今年上半年获亿级融资的企业中,既有专注低负担油脂替代的生物技术公司,也有打造进口冻品数字化交易平台的互联网企业,还有AI赋能宠物智能硬件的生态社区。这些案例表明,技术驱动和供应链改造正成为新消费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成熟企业而言,将产品与童年回忆、仪式感等心理诉求结合,通过影视、日常用品等多媒介拓展IP影响力,或是突破短期瓶颈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