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江门开平市的深山之中,一座地下700米处的科学堡垒正悄然揭开宇宙最隐秘的面纱。这里是中国科学家耗时三十年打造的“中微子实验室”,其核心装置是一座直径达41.1米的巨型不锈钢网壳,内部盛放着两万吨液体闪烁体,宛如一颗等待与宇宙信使相遇的“超级眼睛”。
中微子被称为“幽灵粒子”,其神秘程度远超想象。每秒钟有数万亿个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透人体,却几乎不留下任何痕迹。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即使穿越整个地球,也仅有极微小的概率被拦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用生动的比喻形容其探测难度:“这相当于在北京五环外用手电筒照射,试图照亮上海外滩的一只蚊子。”
为捕捉这些“宇宙隐身客”,科学家们设计了一座13层楼高的探测器。其核心是一个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内部填满液体闪烁体,外部覆盖着4.5万只光电倍增管。这些“超级眼睛”能将中微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微弱光信号放大一千万倍,使原本不可见的粒子显露出踪迹。实验室选址地下700米,则是为了屏蔽地面宇宙射线的干扰——厚达700米的岩层如同天然屏障,将宇宙射线强度降低至百万分之一,为探测器营造出近乎绝对安静的环境。
2025年8月26日,这座总投资20亿元的科学装置正式投入运行。仅59天内,它便成功捕获2379个中微子,并精确测量出两个关键振荡参数,精度较国际最高水平提升1.5至1.8倍。这一成果被形象地比喻为“在黄河中精准捞出50颗特定颜色的沙子”,彰显了中国在基础物理领域的领先实力。
中微子研究虽看似抽象,却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这些粒子携带宇宙大爆炸的原始信息,可能为反物质消失之谜提供线索。未来,中微子技术或催生革命性应用:例如利用中微子通信实现无延迟跨国通话,或开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王贻芳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答中微子质量顺序这一世纪难题,更要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新的窗口。”
从大亚湾到江门,中国科学家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这座深埋地下的科学宫殿,凭借世界最大的有机玻璃球和最灵敏的探测系统,持续书写着人类探索微观宇宙的壮丽篇章。当4.5万只光电倍增管同时闪烁,或许那转瞬即逝的微光中,正藏着宇宙最深邃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