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诺奖得主奎洛兹:系外行星探索启程 地外生命或非遥不可及

   时间:2025-11-20 05:47:03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类在宇宙中是否独存?”这一疑问,长久以来激发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热情。近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以《系外行星革命及其对宇宙生命的影响》为题,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与见解。

奎洛兹的科研生涯始于一个颠覆性的发现。1995年,还是博士生的他与导师米歇尔·马约尔共同探测到了“飞马座51b”——一颗轨道周期仅4.2天的巨行星,其与母恒星的距离远小于水星与太阳。这一发现打破了行星必须在寒冷“雪线”外形成的传统理论,证明了行星形成后可能发生“迁移”,从而催生了系外行星研究的新领域,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过去三十年间,天文学家已确认了超过6000颗系外行星的存在。奎洛兹指出,接下来的关键步骤是判断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为此,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行星的大气层,希望从中寻找到“生物信号”——那些由生命活动产生、在自然界中难以单独存在的化学物质。

“凌星光谱法”成为探测这些信号的重要手段。当行星从恒星前方掠过时,部分星光会穿透其大气层。通过分析这束光在不同波长上的变化,科学家能够推断出大气中包含的化学成分。目前,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已投入此类观测任务,而未来在智利建造的“极大望远镜”等新一代设备,将进一步提升观测能力,甚至直接分析那些遥远行星的光谱。

奎洛兹对科幻作品充满热情,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他心中的经典。他认为,科幻的魅力在于探索未来的可能性,而非判断对错。在谈到地外生命时,奎洛兹认为,最有可能的发现地点首先在太阳系内部,如火星或土卫二,因为这些地方的样本可以带回地球进行分析,这一目标或许在未来五十年内就能实现。“宇宙中行星数量庞大,我们不可能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他强调,“至于外星飞船访问地球,那更多是电影中的情节。”

在谈及个人经历时,奎洛兹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幽默感。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可以买一辆新自行车了”,因为当时他主要靠自行车在剑桥大学出行,而旧车恰好坏了。他坦言,自己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好奇,但在选择专业时也曾犹豫不决。高中时,他在数学和物理上表现出色,却仍不确定未来的方向。最终,他选择了物理,因为他认为这是学习宇宙法则、培养理性思维的方式,而非仅仅为了谋生。

大学毕业后,奎洛兹在粒子物理与天体物理之间徘徊。由于天文台多位于山区,符合他热爱大自然和徒步的偏好,而粒子物理则主要在实验室进行,最终他选择了天体物理,并受导师影响进入了系外行星研究领域。“我选择物理,是因为无法做出选择;而最终选择天体物理,是因为它符合我的生活哲学。”奎洛兹这样总结自己的选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