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新发现:月球“生锈”机制揭秘,深化月球演化认知

   时间:2025-11-20 16:00:2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月球表面竟也存在类似“生锈”的现象?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任务采回的月背样品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关于月球物质组成与演化机制的突破性发现。这一成果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环境的认知,也为解释月球特殊地质现象提供了关键证据。

研究团队在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采回的月壤时,首次检测到由大型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α-Fe₂O₃)与磁赤铁矿(γ-Fe₂O₃)晶体。这些氧化铁矿物通常需要富含氧气与水的环境才能形成,而月球表面长期被认为处于缺乏大气保护的强还原环境。这一矛盾现象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月球的氧化过程,发现其氧化机制与地球存在本质差异。

科研人员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月壤中的赤铁矿颗粒具有独特的晶格结构与产状特征。这些矿物并非通过持续氧化作用形成,而是与月球历史上剧烈的撞击事件密切相关。当直径数十公里的小行星以每秒数十公里速度撞击月表时,瞬间释放的能量会创造局部高氧逸度环境,促使陨硫铁等矿物发生脱硫反应,最终通过气相沉积形成微米级赤铁矿晶体。

该研究还发现,撞击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磁铁矿与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观测到磁异常现象的矿物载体。这一发现首次在样品层面证实,即便在整体还原性极强的月球表面,特定地质活动仍能局部形成强氧化性物质。研究团队通过元素分布图谱清晰展示了铁氧化物(品红色)与陨硫铁(青色)的接触关系,直观呈现了矿物转化过程。

作为太阳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形成能量远超月球其他区域。嫦娥六号着陆区位于盆地内部,其采回的样品为研究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科研团队通过模拟计算证实,该区域撞击事件产生的瞬时高温高压条件,足以突破月球环境的氧化还原平衡,使铁元素呈现三价态。

这项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云南大学共同完成的研究,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研究团队强调,月球氧化机制的发现不仅修正了传统认知,其形成的微米级矿物晶体结构,更为理解太阳系天体表面物质演化提供了新范式。随着更多月背样品的分析研究,人类对月球45亿年演化史的认知将持续深化。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