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迎来通信行业盛会——由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2025年6G发展大会在此拉开帷幕。这场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主题的峰会,汇聚了全球顶尖科研力量,包括两院院士、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领军企业。与会者围绕6G应用场景、核心技术、标准制定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旨在推动全球统一技术标准的形成,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
在6G标准制定的国际竞赛中,中国通信企业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025年9月,3GPP标准化组织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电信主导的"6G系统计费研究"项目在SA5工作组会议上获得立项批准。这项全球首个6G计费标准项目,将针对通感一体、AI内生等新型服务特征,构建跨网络、跨服务的计费体系。项目团队将联合全球产业链伙伴开展标准落地工作,巩固我国在6G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支撑标准突破的是持续的技术积累。中国电信提出的"三层四面"网络架构和新型数据驱动模型,已形成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其发布的《6G网络架构展望白皮书》等研究成果,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在3GPP框架下,该企业主导的6G标签技术已纳入国际标准,并在星地融合、无线智能化等领域牵头多项关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6G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40.3%,其中中国电信贡献显著。
在天地一体化的核心领域,中国电信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11月,依托"智慧天网01星"开展的中轨卫星通信试验取得成功。试验团队在2万公里高空完成Ka频段100MHz带宽的宽带通信验证,实现140Mbps下行峰值速率,满足极地科考、远洋通信等特殊场景需求。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中轨卫星通信技术空白,更攻克了星地链路动态同步、频谱效率提升等三大技术难题,为6G组网奠定关键基础。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完整的创新链条。中国电信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装备研发的协同体系,自主研发的NTN星载基站、无线仿真平台等核心设备已投入使用。其云网融合大科创装置为技术验证提供支撑平台,此前获得的"天地一体化传输优化"国家发明专利,通过地面卫星网络协同调度,使频谱资源利用率提升30%。这些创新成果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通信技术向空天地海全域覆盖演进。
应用场景的拓展彰显着6G技术的现实价值。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分布式边缘计算技术使工厂机器人实现亚秒级协同操作,数字孪生系统运行效率提升40%。特殊通信场景中,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优化使下行速率达到5G手机的2.5倍,切换时延控制在100毫秒内,为远洋航行提供稳定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通感一体技术实现毫米级城市安防监测,交通流量预测准确率超过95%。
在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电信展示的"AI原生6G网络架构"引发关注。该架构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网络管理,实现资源动态调度和故障自愈,使云网融合效率提升50%。这项创新为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未来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中国电信已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与诺基亚贝尔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