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6G未来图景:从技术突破到场景革新,盘和林解读如何创造新需求

   时间:2025-11-21 01:36:4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这场聚焦未来通信技术的大会吸引了全球业界的目光。作为面向2030年商用的新一代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6G当前正处于技术突破初见成效、标准研究全面启动的关键节点,其发展走向备受关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会上对6G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本次大会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主题,探讨了6G与“万物智联”的紧密联系。盘和林指出,6G是“万物智联”的核心技术支撑,凭借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高可靠性以及泛在性这五大显著特性,深度赋能智能互联领域。在全域覆盖与深度渗透方面,6G将突破传统移动通信仅局限于“人与人”连接的范畴,实现“人 - 机 - 物 - 环境”的全域智能互联。例如,借助太赫兹通信和智能反射面技术,能够达成毫米级定位和微秒级时延,为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场景的实时智能交互提供有力支持。在能力边界的革命性扩展上,6G将移动通信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升级为“智能服务”。通过内置AI的通信网络实现自优化、自愈合,还能利用动态网络切片满足不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感一体化技术(如雷达 - 通信融合)使移动通信具备环境感知与通信的双重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其感知维度。

我国在6G技术研发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超过300项的关键技术储备。这些技术储备意义重大,盘和林分析称,首先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领先与自主可控,储备涵盖太赫兹通信、超大规模天线、网络切片、AI驱动的自优化网络等核心技术,构建起专利壁垒,有效避免了“卡脖子”风险。其次,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掌握了话语权,通过提前布局关键技术,我国能够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和3GPP等标准组织中主导6G架构设计,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标准。技术储备还对产业生态培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将带动芯片(如太赫兹芯片)、设备(如智能基站)、终端(如6G手机)等产业链的全面升级,有望形成万亿级规模的庞大市场。

大会还强调,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6G发展动力和需求上的差异。对于如何围绕市场、场景、业务等开展6G需求研究,盘和林给出了详细见解。在市场差异分析方面,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特点,如中国制造业密集区、欧洲工业4.0先行区、东南亚新兴市场等,分析其数字化需求的差异。例如,中国重点聚焦智能制造与低空经济的发展,欧洲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与自动驾驶领域,东南亚则更关注普惠通信与农业物联网。通过跨区域调研、场景模拟(如工业4.0产线、远程医疗手术)以及业务试点(如北京经开区小米智能工厂、京东智慧物流),形成“需求 - 技术 - 标准”的闭环验证机制。

在场景与业务创新方面,要聚焦6G的六大场景,包括沉浸式通信、超低时延高可靠通信、通感一体、AI融合等。例如,全息远程会议、车路云协同、空天地海一体化覆盖等应用场景都蕴含着巨大潜力。太赫兹通信支持Tbps级传输,可实现全息远程手术指导;通感一体技术能够赋能无人机编队飞行与交通实时监控。在产业化基础建设上,通过全球标准统一(如3GPP 6G标准)、产业协同(如中欧日韩6G - IA合作)以及应用牵引(如自动驾驶、低空经济),降低技术碎片化风险,形成“研发 - 试验 - 标准 - 应用”的良性循环,为6G商用奠定坚实的技术、标准与生态基础。这些应用研究将极大地拓展6G应用场景的覆盖范围,提升6G技术的应用能力,使运营商能够通过升级网络获得更加多元的业务收入。

业内普遍预计,6G网络将于2030年左右开始部署,到2040年,6G连接数有望超过50亿,占全球移动连接总数的一半。盘和林表示,期待6G能够催生出大量当前难以想象的新应用。6G的目的并非仅仅满足现有需求,更重要的是创造需求,而这需要6G先依据未来市场需求打好基础。以泛在性为例,4G基站覆盖范围广,5G基站覆盖范围小但通信吞吐量大,6G则需要兼顾4G的广覆盖和5G的高吞吐量,这要求在技术上不断探索最佳方案,让6G网络能够融入更多用户。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