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内,第50万辆小米汽车正式完成下线。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小米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了关键突破——从首款车型SU7发布到达成50万辆产能,仅用时602天,刷新全球新能源车企最快纪录。此前,该纪录由特斯拉保持,其达成50万辆量产耗时约24个月。
据最新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小米汽车业务已进入规模化盈利阶段。2024年第三季度,其智能电动汽车板块实现收入283亿元,单季度交付量突破10万辆,同比增幅达173.4%。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季度首次实现经营性盈利,标志着小米汽车从研发投入期正式转向产能释放期。今年前三个季度累计交付量已超26万辆,其中9月、10月连续两月单月交付突破4万辆,按照当前生产节奏,本周将提前完成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
在产能爬坡的同时,小米汽车的技术研发持续加码。公司创始人透露,2025年将挑战全年交付40万辆的新目标,这要求生产线保持日均超1100辆的产能输出。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将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通过AI技术优化智能制造流程,在北京工厂部署超过500台工业机器人;二是加大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目前研发团队规模已突破5000人;三是建立覆盖全国的交付服务体系,计划新增300家线下门店,将服务网点密度提升至每百公里3个。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生态协同优势。通过将智能手机领域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软件研发能力迁移至汽车制造,配合自有工厂的柔性生产模式,实现了从研发到交付的全链条效率提升。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用户中有超过30%来自原有手机用户群体,这种品牌迁移效应在新能源车企中较为罕见。随着产能持续释放,其市场占有率有望在2025年突破8%,跻身国内新能源车企前五行列。






















